1.新都宝光寺的传说zt 北宋仁宗时,贝州之王则率领弥勒教徒叛乱。南宋及元代之白莲教亦混入弥勒教,假借弥勒下生之名谋反。体现弥勒下生信仰的造像为弥勒佛像。弥勒佛像呈如来佛装像,与释迦牟尼像相似,即着通肩或袒右肩大衣,手一般结说法印,呈正跏趺坐。弥勒佛像一般出现在大雄宝殿的(竖)三世佛组合中,即:未来佛弥勒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或迦叶佛)。弥勒佛也有单体受供养的,如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16米高之倚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之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此外,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亦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最有名的弥勒佛像则数浙江新昌石佛寺的弥勒像,高达50多米,四川乐山大佛更高至62米,雄居世界榜首。单体供奉的弥勒佛像通常呈善跏趺坐,双膝并屈,双足着地,手抚双膝或结说法印。弥勒化身信仰与大肚弥勒像佛、菩萨都不是普通人类身体,也没有性别,人类是看不见的。只有佛、菩萨之间才能互相看见。佛、菩萨为了超度六道生灵,必须变成化身(以人类或动物肉体形象)展现在众生面前。自唐开元以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弥勒信仰每况愈下,(阿)弥陀信仰日渐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佛徒大都愿死后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在人们信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五代十国时出现了自称弥勒化身而又不造反的布袋和尚的传说。布袋和尚改变了弥勒的形象、身份和功能,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弥勒。布袋和尚姓名不详,自称契此,系唐末五代后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长汀村人,故又号 “长汀子”,后出家于奉化岳林寺。据《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等典籍的记载,契此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他常用竹杖挑着个大布袋,面带笑容,四处化缘,故人称“布袋和尚”。契此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与人言吉凶,十分“灵验”。他又是一个天气预报专家,“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得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在地,叫围观的人群观看。契此的疯颠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而名噪一时。梁贞明二年(916,一说贞明三年)三月三日,契此来到奉化岳林寺东廊下,端坐在一块磐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随后,人们把他的肉身安葬在城北封山(即今锦屏山)的中塔禅院。契此坐化后,据说其他州县又有人看见他负布袋而行。北宋元符元年(1098),哲宗为契此赐号曰“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募捐建阁于寺后,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像于阁内,宋徽宗赐阁名曰“崇宁”,天下寺院供奉布袋和尚像肇始于此。因为岳林寺既是契此的出家地又是契此的圆寂地,遂成为弥勒道场。随着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说的流传,后来,一般寺院也在天王殿的中央设立布袋弥勒像。布袋弥勒像肥头大耳,满脸笑容,露胸袒腹,故民间称之为“大肚弥勒”。我国著名佛学专家方立天先生指出:布袋弥勒信仰“普遍地适应了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布袋和尚“是中国融合思维的创造。布袋可容各种杂物,象征包容万物。布袋和尚作为弥勒的化身,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融为一体,印度佛教出世观念和中国传统的入世观念融为一体,禅宗和净土信仰融为一体。布袋和尚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追求———吉利、幸运、包容、慈善,又体现了佛教的神圣形象和济世精神,因而它在佛寺中占有稳定而突出的地位是决非偶然的。”(《略论我国的弥勒信仰》)。 天王殿大肚弥勒楹联以大肚弥勒为主尊的天王殿通常都悬挂有关大肚弥勒的楹联,这些楹联寓意深刻,蕴味无穷。最常见的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代和近代的高僧大德、文人仕宦,留下了大量题咏布袋和尚的楹联,其中不乏充满禅机的精品佳作。例如:处世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四川峨眉山)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四川新都宝光寺)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 2.有谁能尽快提供新都宝光寺的导游讲解词 要篇幅稍微长一点的(1)宝光寺位於四川成都市北郊新都县境内。 始建於东汉,随代称“大石寺”。宝光寺为成都三大伽蓝之一,又被称为“四川佛教丛林之冠”。 宝光寺以“舍利宝光”而闻名。880年,黄巢晨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到新都,把大石寺作为他的行宫。 寺中有木塔“福感塔”,李儇常在晚间看见福感塔下异光,便向方丈悟达禅师询问原因。悟达回答说是塔下的舍利子发光。 李儇便命人发掘,挖出一石匣,内藏有13颗舍利子。李儇於是命悟达重修殿宁,改寺名为“宝光寺”;并把福感寺改建为为十三层砖塔,将舍利子乃放於塔下,改称“舍利宝塔”。 宋代,宝光一度改名“大觉寺”,僧众三千余人,香火极盛。明代正德年间,新都名士杨升庵父子捐款资助维修。 明未,毁於兵火。清康熙九年(1670),孝宗和尚重建庙宇;道光年间,妙胜各尚主持改建,把原有木柱换成四百多根石柱,由於须到山区采石,整个工程到同治年间方才告竣。 宝光寺殿宇五重,从山门殿向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七佛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一殿比一殿高大敞轩,两边石柱廊房排列对称,荘严雄伟,具有我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艺术风格。宝光寺的格局保留了我国早期佛教寺院建筑中“寺塔一体,塔居中心”的典型布局。 舍利宝塔屹立在宝光寺的中轴线上,天王殿、七佛殿相呼应,左右钟楼、鼓楼相对峙。舍利宝塔是一座风格典雅、工艺精巧的密檐式四方形砖质佛塔。 塔高30米,分13层,每层每面都嵌有三尊泥金佛像,四角挂着“朱雀衔铃”,塔端高耸着鎏金的“飞鹅钢”宝顶,底层龛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说法贴金坐像。塔基为丹色的“须弥座”,外砌八角形的砖石栏杆,洁白如玉的塔身矗立於上,益发显得端荘稳重。 舍利宝塔与众不同之处在於,从第六层起,塔身不渐细而渐大,人在塔下往上看,不由产生一种塔身压顶欲倒的感觉。这是工巧匠利用建筑艺术使人对佛生敬畏心的杰作。 不仅如此,舍利宝塔的方形木塔为主,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方形的。但自唐代起,塔的平面普遍为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和棱形等。 目前我国方塔以极为少见,因此舍利宝塔更显珍贵。 宝光寺的罗汉堂也誉满禅林。 罗汉堂在大雄宝殿东侧,通过“天台胜景”的牌坊,进入红墙夹道,数步便是这座有名泥塑艺术宫殿。它建於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罗汉像500尊,佛、菩萨、祖师像77尊,共计577尊。 中堂另塑一尊高约6米,有28个头、56只手、160只眼睛的观音。罗汉像高约2米,它们分别并排对坐以抬梁式木石构架呈“田”字形的迥廊里。 汉罗是小乘佛教理想的最高果位,应受众生供养,故罗汉像充满生活气息,显众生像。这组罗汉是我国民间塑造艺术南北两种流派相结合的产物,造型夸张的北派,形态自然的南派,各显神通。 宝光寺五百罗汉,是四川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群塑,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宝光寺收藏的文物十丰富,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雕刻的“千佛碑”;唐僖宗行宫中幸存下来的“石础”;建於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泰国国王所赠的贝页经《妙法莲华经》;光绪三十二年从锡兰(今斯里兰卡)求回并珍藏於石塔中的四粒舍利子。 在字书方面,有元代赵书昂书的群马,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的《红树青山归晚樵》,清代名书家竹禅各尚的巨幅单条《捧沙献佛图》,以及近人张大千、徐悲鸿的字书。宝光寺堪称一个小型的艺术博物馆。 (2)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18公里处的新都县城,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与四川成都文殊院、江苏镇江金山寺、浙江天台高明寺并称为我国南方的“四大丛林”。 寺内的罗汉堂,是我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处在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苏州西园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但是因史料不足,所以暂时难以论断。 宝光寺原名:“大石寺”,公元881年唐僖宗为躲避战乱逃往成都时,曾住驿于此,命从修,改名为:“宝光寺”,现在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殿宇为清康熙九年由四川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重建。 宝光寺坐北向南,全寺占地10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一塔、二坊、三楼、四殿、十二堂和十六庭院组成,从山门外的福字照壁起,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并以它们为中轴线,旁边还有钟鼓楼,二牌坊,左右廊坊,东西方丈等相对称,显示出我过古代宫殿式建筑的庄严、雄伟和整齐。 我们现在所穿过的牌坊叫“天台胜境”牌坊,过了这里就来到了宝光寺的重要建筑“罗汉堂”,宝光寺罗汉堂修建于道光30年(1850年)由当时的方丈妙胜禅师发誓兴建,他托钵行化二十多年,募集白银三千余两,而且不辞万里风尘,绘下了各地罗汉堂饿建筑图样和罗汉形象。回寺后,他便请工匠,择定吉日,开始了建堂造像。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1600平方米。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宽阔的空间矗立着一尊高约6米,有28个头、56只手、196只限的观音塑像。 其它塑像。 3.「诗词园地」中国九大名山对联,真正的大智慧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 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成都文殊院 山水之间有清契 林亭以外无世情 --林则徐题成都文殊院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方鹤斋题成都文殊院 竟能与羲卦麟经并垂宇宙 应不让元亭石室高峙岷峨 —四川新都宝光寺 自知性僻难谐俗 且喜身闲不属人 —何绍基题四川新都宝光寺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何元普题四川新都宝光寺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赵藩题四川新都宝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