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凤栖梧的词这是一首名作。“衣带渐宽终不悔”,被王国维当作人生的第二种境界以后,已经成了一种流行语了。这首《凤栖梧》呢,则着重描写起伏跌宕的心理过程,说他的离恨相思有什么变化。《凤栖梧》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家想想,是男性还是女性?判断不出来?确实比较模糊。就说喝酒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好像是男生的举动,但古代的女生也喝酒的。李清照就差不多每首词都有酒。“当年拼却醉颜红”,也是写女歌手喝酒。“拟把疏狂图一醉”,男女都有可能。这种性别的模糊,更有艺术的张力,你可以把主人公想象成是一个男性,也可以想象成是一个女性,因为这是一种共性的情感。“伫倚危楼风细细”,首先是登高望远。这里的抒情主人公,我们不妨把他想象成一位戴着面具的人,不知道是男的还是女的。他站在高楼上,微风吹拂。婉约词读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同样站在高楼上,豪放词却是“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里“风细细”就是典型的婉约词味道。他一个人“望极春愁”,望着远方。王维诗有“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这里是“望极春愁”,春草无边,无边的春色就像人的愁苦一样,绵绵不断。下面是“伫倚危楼”时的所见所感。“草色烟光残照里”,是什么时候?傍晚时分。夕阳残照、淡烟笼罩之下,青草泛着绿光,忽闪忽闪的。然而春天的勃勃生机引发出的不是喜悦,而是“无言谁会凭阑意”。这时候他一个人郁郁寡欢,谁能理解自己此时此刻倚栏远望的心情呢? 由这个“凭栏意”,我想起了辛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凭阑意”与“登临意”意思相近,但英雄豪杰的“登临意”就大不相同。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惯,也是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宋末元初的方回,编选过一本大型唐宋律诗选《瀛奎律髓》,分类编排,第一类就是登高。要更远地追溯诗歌中的登高主题,《诗经》里就有了。《诗经》中的《陟岵》篇说:“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袒旃哉,犹来!无止!”然后是说“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表达的也是思亲主题。孔子也曾登高呢,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末王粲的《登楼赋》,也表达了一种浓浓的乡情:“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赋写湖北当阳城楼,作者说:这个地方的景色真是优美,但可惜不是我的故乡,所以很难在这里淹留,长期在这里待下去。 柳永词里的“凭栏意”呢?乡情、相思往往是因为离别,离开故乡而引发的,所以这里的“凭栏”,也可能包含了这层意思。当然,是不是这样,词人没有明说,留待我们去思考和揣摩。“拟把疏狂图一醉”,我真想放纵轻狂一把,虽然我是个深闺中的女子——如果把主人公想象成女子的话——喝个痛快,喝得烂醉如泥也不妨,反正也没有人看见。这是写他或者她的心理活动。可是独自勉强作乐,毕竟不是滋味,还是快乐不起来。李白早就说过“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离别的痛苦、离别的相思真是难以忍受。心情至此,一起一伏.一高一低,刚想疏狂瑞洒一把,又觉得无味。下面情绪再度变得激昂:“衣带渐宽终不悔”,虽然我们不能见面,但是有人值得我爱,也是很幸福的事情哦,所以即使我消瘦了一大圈,衣带渐宽,我的腰带又往前移了几个眼,我也不后悔。请问“衣带渐宽”一句是从哪里变化来的?《古诗十九首》里头,就是《行行重行行哪一首:“衣带日以缓”,诗人不直白地说我消瘦了,而是说衣带慢慢地变宽了。人变瘦了,腰带自然就会觉得宽松。李清照的“市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李清照说得更高雅。要是直接地说“老公啊,我想你都想瘦了,瘦了好几圈了”,那就没有诗的味道了,不含蓄。她不说我想你,而是说“人比黄花瘦”,写得生动形象、含蓄有味,让她老公赵明诚想去。这里虽然比较直白,但是很执着——虽然我消瘦,但是不后悔!他/她值得我爱,值得我去追求!值得人憔悴!“消得”是值得的意思。王国维把它作为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视为对事业不悔追求的决心,确实也可以作这样的一种联想。 这首词,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把它读作一首爱情词,也可以把它解读成一种对人生事业或者理想目标的追求,为了这种理想,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巨大的努力也在所不惜。这也就是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词有“兴发感动”的功能、作用。 2.柳永《凤栖梧》全诗加赏析伫倚危楼风细细,②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③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④对酒当歌,⑤强乐还无味。 ⑥ 衣带渐宽终不悔,⑦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 987?- 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 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 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 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 《乐章集》。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双调,六十字,仄韵。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 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⑤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 行》。 当:与“对”意同。 ⑥强:勉强。 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 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 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 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 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无言” 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 图一醉”。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 荡,颇具波澜。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 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 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 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 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 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 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32636435》中谈到“古今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 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3.形容烟雨朦胧的诗句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朝·戴叔伦《苏溪亭》 原文:”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2、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唐朝·杜荀鹤《江夏》 原文:”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自别家来生白发,为侵星起谒朱门。也知柳欲开春眼,争奈萍无入土根。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 3、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唐朝·**椅《秋江送客》 原文:”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4、一叶飘然烟雨中。——宋朝·陆游《长相思》 原文:”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5、烟雨蒙蒙隔断桥。——宋朝·陆游《书怀》 原文:”羸马常愁趁早朝,斥归幸复侣渔樵。青黄未胜沟中断,宫徵何殊爨下焦?心乐箪瓢同鼎食,身安山泽谢弓招。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6、策策桐叶风,蒙蒙菊花雨。——宋朝·陆游《秋怀》 原文:”策策桐叶风,蒙蒙菊花雨。空堂一灯青,幽壁百虫语。嗟余岂愿仕,老病归无所。屈指计岁年,强半堕羁旅,荷戈北戍秦,挂席西适楚。名惭垂竹帛,文不谐律吕。所余惟一死,忍复类儿女。金丹或可成,青霄渺轻举。“ 7、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宋朝·苏轼《秧马》 原文:”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垄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鷖,纤纤束胁亦可齎。何用繁缨与月题,却从畦东走畦西。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庐跃檀溪。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8、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朝·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9、蒙蒙吹湿汉衣冠!——宋朝·王安石《出塞》 原文:”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10、蒙蒙残雨笼晴。——宋朝·秦观《八六子》 原文:”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11、重叠岚光,花暗蒙蒙雨。——元朝·张可久《凤栖梧》 原文:”冉冉轻云随杖屦。重叠岚光,花暗蒙蒙雨。大耳胡僧同笑语。苍苔石上松阴古。亭角玉龙泉两股。隔水招提,依约闻钟鼓。浴罢行吟披白羽。“ 12、轻烟细雨湿平芜。——元朝·张之瀚《木兰花慢》 原文:”见平蛮诗卷,都道是、胆包躯。听细话平生,辞虽慷慨,气却舒徐。春风忽然吹兴,正琼花时节别江都。恨煞楼头双鹤,不能留住须臾。轻烟细雨湿平芜。一舸下东吴。想柱杖寻梅,敲门看竹,多在西湖。行装不须多办,把锦囊、分付小奚奴。怕过孤山山下,一杯先酹林逋。“ 13、烟雨蒙蒙鸡犬声。——宋朝·苏轼《山村》 原文: ”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14、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宋朝·林逋《点绛唇》 原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15、满川芳草迷烟雨。——元朝·徐有壬《贺新郎》 原文:”故垒空如堵。杳无踪、朝台暮榭,燕歌赵舞。为问人间繁华梦,几度邯郸炊黍。只燕子、春来秋去。太液句陈何由辨,似咸阳、一炬成焦土。兴与废,竟谁主。满川芳草迷烟雨。怅平生、楚骚心事,更堪羁旅。野水芙蓉香寂寞,犹似当年怨女。长啸罢、中天凝伫。沧海桑田寻常事,附冥鸿、便欲飘飘举。回首后,又千古。“ 16、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清朝·蒲松龄《浣沙溪》 原文:”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4.形容烟雨的诗句1.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2.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 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 1.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2.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宋·苏轼《望江南》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 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唐·**椅《秋江送客》 5.柳永想通过《凤栖梧》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柳永写的<<;凤栖梧>>;和<<;蝶恋花>>;是同诗异名 蝶 恋 花①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 《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 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 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 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 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 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 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 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 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 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 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 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 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6.柳永想通过《凤栖梧》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蝶恋花①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 《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 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 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 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 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 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 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 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 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 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 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 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 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