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十六法桃花道人述清角吹寒整理 (一)、韵味、格调、意象、寄托、境界、神韵 (二)、稳健、厚重、端正、求真、含蓄、朴实 (三)、立意、有事、明了、精炼、隽永、筋骨 (四)、章法、格律、起头、收尾、切题、炼句 (五)、用典、博闻、取舍、火候、谦恭、皮厚 (六)、委婉、流畅、新奇、铺垫、贴切、谐调分论如下: 一、韵味 道人论诗词首重“有味”,观其评语有关“味”字的,凡五十余条。 三十六法味为上。道人之道一言以蔽之,味而已。 道人评曰: 诗有三味短一则寡味。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韵味”。 所谓层次不明是欠“形味”。语感差是欠韵味。 二、格调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为人之心声,格调当以高为胜。 道人推崇典雅高尚之格调,作诗词与做人并重。 无论诗与词,还是以厚重、蓄而不发为上。 所谓“怒而不张,哀而不颓、乐而不淫”。 三、意象 圣人立象以尽其意,以尽其神。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四、寄托 诗词皆贵有寄托,词更甚。 意在言外,言尽意存,表里相宣,比事情通,身世之感,通于性灵。 五、境界 诗贵有味,有味乃有境界之谓也。 物境为下,情境为中,意境为上。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有灵通之句,参造化之妙。 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六、神韵 诗可以兴,兴方能有境界,境界之最高处方有神韵。淡远冲和,清远古澹,兴象超逸,化境悟境,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此之谓也。 王夫之云: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自蕴藉。能兴即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 七、稳健 法度严谨,词章典贵,敛才就范,不屑纵横,隶事恰切而深微,此乃稳健老道之谓也。 由是可知稳健乃写诗作词进步之第二层次也,是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 八、厚重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寥寥长风,来之无穷,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厚重乃诗词写作的一般要求,通常所谓雄浑劲健者是也,是相对于轻盈灵动而言的。 九、端正 形式与内容并重,技法与情感交融。 写诗作词,皆有古法可依,抱杜尊韩,托足权门,苦守陶韦,贫贱骄人,偏则成魔,分唐界宋,博极而约,淡蕴於浓。简言之,端正者,中庸之谓也。 诗论者所谓典雅、安雅、矜严、戒偏之意也。 十、求真 人贵真情,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情感。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诗如化工,即景成趣。 逝者如斯,有新无故。因物赋形,随景换步。 诗家所谓自然、葆真、实境、即景即言此矣。 十一、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幽花初开,名香始熏。白石诗说云:语贵含蓄。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 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古人所谓诗家话,今人所谓诗的语言,余以为皆含蓄蕴藉之谓也。 过于直白者不能称其为诗,须用形象来表达意境,这是诗词文体区别于小说散文的一个内在的标志。 雅淡与俗浅是两回事 十二、朴实 俯拾皆是,不取诸邻。 真予不夺,强得易贫。东风徐来,不惊一尘。 不琢不雕,匪缁匪磷。意深词浅,思苦言甘。 寥寥千年,此妙谁探?含蓄蕴藉与自然朴实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朴实乃诗词写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朴归真,不着痕迹,于冲淡平和中寄寓真情实意,不亦难乎? 十三、立意 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信马由缰,无归宿矣。 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十四、有事 此乃现实主义基本要求,史诗之概念。维新运动中,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主张诗要为事而作,须反映现实生活,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不必去模拟古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十五、明了 似是而非、不懂、含糊、何意之类评语道人常用,盖新学诗词者之通病也。 白石云: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 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别有甘冽。明了能读,读之能懂,乃诗词艺术有生命力之根本要求,提倡疏朗清新,雅淡纯朴,通俗恬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风。 十六、精炼 诗品云: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此乃简洁、洗炼、利落、凝练之谓也。 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简练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简练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欲简练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知其一百而写其一,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方能简练。 十七、隽永 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 2.古诗词三十六法桃花道人述清角吹寒整理 (一)、韵味、格调、意象、寄托、境界、神韵 (二)、稳健、厚重、端正、求真、含蓄、朴实 (三)、立意、有事、明了、精炼、隽永、筋骨 (四)、章法、格律、起头、收尾、切题、炼句 (五)、用典、博闻、取舍、火候、谦恭、皮厚 (六)、委婉、流畅、新奇、铺垫、贴切、谐调分论如下: 一、韵味 道人论诗词首重“有味”,观其评语有关“味”字的,凡五十余条。 三十六法味为上。道人之道一言以蔽之,味而已。 道人评曰: 诗有三味短一则寡味。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韵味”。 所谓层次不明是欠“形味”。语感差是欠韵味。 二、格调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为人之心声,格调当以高为胜。 道人推崇典雅高尚之格调,作诗词与做人并重。 无论诗与词,还是以厚重、蓄而不发为上。 所谓“怒而不张,哀而不颓、乐而不淫”。 三、意象 圣人立象以尽其意,以尽其神。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四、寄托 诗词皆贵有寄托,词更甚。 意在言外,言尽意存,表里相宣,比事情通,身世之感,通于性灵。五、境界 诗贵有味,有味乃有境界之谓也。 物境为下,情境为中,意境为上。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有灵通之句,参造化之妙。 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六、神韵 诗可以兴,兴方能有境界,境界之最高处方有神韵。淡远冲和,清远古澹,兴象超逸,化境悟境,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此之谓也。 王夫之云: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自蕴藉。能兴即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七、稳健 法度严谨,词章典贵,敛才就范,不屑纵横,隶事恰切而深微,此乃稳健老道之谓也。 由是可知稳健乃写诗作词进步之第二层次也,是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八、厚重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寥寥长风,来之无穷,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厚重乃诗词写作的一般要求,通常所谓雄浑劲健者是也,是相对于轻盈灵动而言的。九、端正 形式与内容并重,技法与情感交融。 写诗作词,皆有古法可依,抱杜尊韩,托足权门,苦守陶韦,贫贱骄人,偏则成魔,分唐界宋,博极而约,淡蕴於浓。简言之,端正者,中庸之谓也。 诗论者所谓典雅、安雅、矜严、戒偏之意也。十、求真 人贵真情,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情感。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诗如化工,即景成趣。 逝者如斯,有新无故。因物赋形,随景换步。 诗家所谓自然、葆真、实境、即景即言此矣。 十一、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幽花初开,名香始熏。白石诗说云:语贵含蓄。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 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古人所谓诗家话,今人所谓诗的语言,余以为皆含蓄蕴藉之谓也。 过于直白者不能称其为诗,须用形象来表达意境,这是诗词文体区别于小说散文的一个内在的标志。 雅淡与俗浅是两回事 十二、朴实 俯拾皆是,不取诸邻。 真予不夺,强得易贫。东风徐来,不惊一尘。 不琢不雕,匪缁匪磷。意深词浅,思苦言甘。 寥寥千年,此妙谁探?含蓄蕴藉与自然朴实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朴实乃诗词写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朴归真,不着痕迹,于冲淡平和中寄寓真情实意,不亦难乎? 十三、立意 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信马由缰,无归宿矣。 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十四、有事 此乃现实主义基本要求,史诗之概念。维新运动中,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主张诗要为事而作,须反映现实生活,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不必去模拟古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十五、明了 似是而非、不懂、含糊、何意之类评语道人常用,盖新学诗词者之通病也。 白石云: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 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别有甘冽。明了能读,读之能懂,乃诗词艺术有生命力之根本要求,提倡疏朗清新,雅淡纯朴,通俗恬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风。 十六、精炼 诗品云: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此乃简洁、洗炼、利落、凝练之谓也。 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简练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简练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欲简练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知其一百而写其一,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方能简练。 十七、隽永 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 3.诗歌如何分类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体裁上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绝句与律诗);词;曲。 从情节上分:抒情诗,叙事诗。 从表现内容分: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闺怨诗,咏物诗,咏怀诗,讽刺诗,哲理诗等。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4)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5)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教师讲述:雪莱、普希金、泰戈尔的诗歌 (6)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7)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4.欧阳询集字古诗词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 朝代:唐代 作者:欧阳询 原文: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道失 朝代:唐代 作者:欧阳询 原文: 已惑孔贵嫔,又被辞人侮。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 不下结绮阁,空迷江令语。雕戈动地来,误杀陈后主。 嘲萧瑀射 朝代:唐代 作者:欧阳询 原文: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5.欧阳询古诗词黑底白字字帖欧阳询楷书:集字古诗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书法艺术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家,,首开大唐尚法书风,而欧阳询及其书法又独步“四家”之首,并以诸体兼备,白成一派而存珍于华夏书史。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唐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令,又称“欧阳率更”。 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他初学王羲之书,后在楷法中参以古隶用笔,独辟蹊径成一家,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旧唐书》称其“笔力险劲,为一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欧阳询传世作品颇多,最著名者为:《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四碑,皆为正楷;行书墨迹有《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等;此外,他的草书《千字文》亦极富变化,婀娜多姿,甚为奇妙。 6.《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一、原文:《观刈麦》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