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夔的诗词有些什么特点特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比较少。 特点是辞句精炼,风格不庸俗。词藻较好!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庆元中,姜夔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心境多为忧郁凄凉,内容主要为表现忧国忧民,及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对当时南宋统治的黑暗局面的批判和无奈,自己年老多悲的苦楚,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这主要是跟他自己的身世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当时南宋政府腐败无能与金分道而治,人民多疾苦,朝内分庭而争,姜夔身为幕僚既无奈又无力,虽一心想报国力挺主战却未果。 2.文学史上究竟如何来评价姜夔风格清劲疏宕的姜夔,与以典丽绵密著称的吴文英,以及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鼎足而三的重要词人。 姜、吴都精谙音律,能自制新腔,他们远绍温、韦,近师清真,恪守婉约一脉宗风。姜以清空骚雅为其特征,受姜夔影响一批注重格律、崇尚风雅的词人,尚有史达祖、高观国、王沂孙、张炎、周密等重要词家。 其后元之仇远、张翥,明之杨基,清之朱彝尊、厉鹗、蒋春霖、郑文焯,皆属姜派一支,其影响缕缕不绝。إ 姜夔生活于南宋后期。 宁宗开禧北伐(1206)的失败,使南宋朝野丧失了恢复的信心,士气衰靡。在这种缺乏奋发豪情和改变现实的社会气氛中,风格婉约的词,就成了士大夫与旅食江湖的布衣以及职务卑微的官吏们遣兴娱情的工具。 大量词人沿袭北宋婉约词风,在声韵、格律和遣词造句等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多样的探讨和创新。前人所言“词至南宋而遂深”,在南宋前期,主要表现在思想的深刻和题材的开拓,而在后期,则主要在辞采的典雅和意格的高远,着力于雕章琢句、审音协律的纯艺术追求,从中抒发他们自身的欢乐和淡淡的哀愁,其间稍高者也能感时忧世,抒写世变国亡的哀怨。 إ 对于以姜夔为代表的讲究音律、追求风雅的一派词人,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曾经被贬为形式主义,批判这一派词人脱离现实,衰靡颓废,甚至说成是一股逆流。在此以后的时期中,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那些并无真实内容和思想感情,只是一味地追琢词藻、讲究格律,纯是为文造情的作品,才能称作形式主义、格律主义。 而以姜夔为代表的这派主张风雅的婉约派词人,他们的词作都具有其真实感情,只是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宽广而已。إ 。 3.你知道姜夔吗姜夔,宋代词曲作家,号称白石道人,能歌但最善于写词度曲, 他对宋词入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父母 双亡后,跟着姐姐长大,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 年轻时就写出了 很有影响的作品,并曾向当朝奏过有关音乐的表章和建议。他结交 了不少名儒词人,一生没有做官,周游过大江南北。 战争的灾难、人 民的痛苦不时地激起他创作的欲望,写出了不少关心袓国命运、反 映人民疾苦的好作品。歌曲《扬州慢》就是他的代表作。 他在作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古音阶的变音和增音程来表达一种 特殊的内心感受,用换头、犯调、合尾等技法以求曲调和曲式的新颖 变化,用结尾回转原调来达到音乐调性的统一,这些都反映出他的 破旧创新。 他在周游各地的时候注意吸收运用带有民风色彩的音 乐语言来丰富自己的创作音调,他在音乐创作上迈出了大大的一 步,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也为以后,甚至现代,提供了极有现实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 4.姜夔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饶州鄱阳(现在的江西鄱阳县) 人。南宋词人。 姜夔出身贫苦,少时父母双亡,屡次参科举都没有考中,因此就放弃了入朝为 官的想法,终生不仕,一生转徙江湖。很早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出众而闻名,受杨万 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的推赏,以清客的身份和张镦等大公臣卿往来。 其人品秀 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看起来就像是神仙中人。擅长诗词、精通音乐、通 晓书法,对词的造诣特别深。 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姜夔的诗刚开始学习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 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菩溪》十首等。 所著《诗说》颇有独到 见解。 5.姜夔有哪些文学成就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音乐家、词人。 姜夔童年即失去双亲,在汉阳的姐姐家度过青少年时期。成年后的姜夔屡试不第,于是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 姜夔一生布衣平民,只能靠卖字和朋友接济勉强维持生活。 尽管如此,姜夔仍然心存忧国忧民之志,全力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大业。 姜夔多才多艺,尤擅工词,精通音律,常能自创新曲,其词格律严谨。姜夔的一生一直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厌倦,却又不得不处处依附统治集团,留恋那种狭隘空虚的生活。 因而,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和文学创作的特色,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路过曾经被金兵破坏两次的扬州城,残垣断壁,使他顿时感慨万千,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就是出于此时,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将作者对战争的愤慨无奈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面对同样被金兵蹂躏过的合肥,姜夔又吟出《凄凉犯》的喟叹,满怀悲戚地描绘出“边城一片离索”的荒凉景象。 这些词作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份份真实的史料,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宋词通论》推许姜夔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 姜夔有《白石道人诗集》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四卷,《白石道人诗说》一卷等流传于世。 6.音乐家姜夔是江西何地人姜夔,是我国南宋著名的诗词作家、音乐家。 他在文学艺术 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 词家和诗人,而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作词谱 曲,受到时人称道。 姜夔(1155—1221年),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 是南宋惟一有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词 人,同时也是南宋“清空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 千岩老人萧德藻,并得其赏识,后娶其侄女为妻。随后姜夔依萧 德藻寓居湖州(今浙江吴兴市),卜居弁山白石洞下,人称白石道 人。 经萧德藻介绍,姜夔带着诗稿谒见了当时的著名诗人杨万 里,杨万里称誉他“文无所不工”,又写诗介绍他赴苏州谒见曾任 参知政事的诗人范成大,自此,姜夔与这些名重一时的诗人结下 了翰墨交谊,并不断往来于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苏州、金 陵(今江苏南京市)、合肥等地,增长了见闻,拓宽了视野。 姜夔40岁左右时,纳交于世家贵冑张鉴。 张鉴是南宋大将 张俊的后代,在杭州、无锡等地都拥有大量的田宅,他一度无私 地资助姜夔,甚至曾想出资为姜夔买官爵,被姜夔婉言谢绝了。姜夔称他和张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他所以能够长期寓居西湖,浪游浙东、无锡诸处,主要是由于得到了张鉴资助。 姜夔多才多艺,除擅作诗词之外,还擅长书法,精通音律。他经常能在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旧的词调经他的手笔,顿生新意,如平韵《满江红》,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 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早年曾和大多数旧时文人一样,怀有求为世用、施展抱负的热情,于庆元三年(1197年)向朝廷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建议整理国乐,但没有引起重视。 两年之后,他又上《圣宋饶歌》,获诏允许免解(不必经由地方考选的手续)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但未考中,向上之心顿时冷却了下来,于是布衣终身。 姜夔的著述,可考的有10余种,今存者主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 集中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姜夔的诗,风格自是不一样,清秀中能见独特的风韵,姜夔早年所写的《扬州慢》就显露出卓越的艺术才华。 有人称他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 清代诗人朱葬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 7.姜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词家和诗人;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有论书法的《续书谱》传世。 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鉴死后,夔生计日绌,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求官禄。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间。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转翁者号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顾生活后,病卒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 姜白石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对他的词调音乐,我国民族音乐史学家杨荫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书,论证泽注极详,可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