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歌颂婺源的诗句

1.描述婺源美景诗词

1、婺源道中 宋代:方岳 梦中绿遍谢家池,梦觉山村雪拥篱,尽道春寒花未在,晓来开到野棠梨。

译文:梦中看到谢家池一片碧绿,梦醒看见山村雪落满篱笆。都说春天寒冷花没开,早晨就看到了野棠梨开放。

2、题婺源斋厅 宋代:许月卿六 浓淡烟云展画,浅深稿橹水挼蓝。扁舟我欲春风里,鱼鸟依然旧所谙。

译文:浓烟淡烟,云卷云舒,像画卷展开,船槁船橹一深一浅,江水蔚蓝。我乘着一叶扁舟在春风里,花鸟鱼虫还是我以前熟悉的样子。

3、婺源溪行 清代:吴颢 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

译文:沿着山,撑着船桨绕着溪水前行,山色苍茫,溪水清澈。打算到黄州再谈论风景,小船的船底传来浪花的声音。

4、朱伯徽自溪南携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丝海棠醉 明代:汪广洋 舞罢《霓裳》不耐娇,口脂微动酒初潮。玉阑西畔春如海,拟倩东风整翠翘。

译文:刚跳完《霓裳羽衣曲》,有点不胜娇柔。女子嘴唇红润,微微移动,像刚喝了酒。

玉石般的栏杆,在西河岸,春色满满。打算让东风吹起一片翠绿。

5、婺源县斋书事 元代:卢挚 竹树映清晓,坐闻山鸟鸣。瓶花香病骨,檐雨挟诗声。

客亦非馀子,春无负此生。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

译文:竹子绿树掩映清晨的太阳,坐着听到了山中的鸟命长。瓶子里的花,香气袭人,让我多病的身体精神抖擞,我在下雨的屋檐下吟诗作赋。

客人也不是外人,春天如此美好,可谓不负此生,明天我回归平凡的人生,吟诗之后,已经放晴。 。

2.婺源晒秋诗歌描述晒秋的诗文

1、婺源古村晒秋 【现代】罗湖湾 篁岭民居错落连,屋窗竹簟景争妍。

田间收获多秋晒,七彩农俗尽眼前。 译文:篁岭的民居错落排布,窗子外面的竹簟竞相逞美,田里的收获多多来秋晒,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景尽在眼前呈现。

2、题朱绯塘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渔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

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

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

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扩展资料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晒秋。

3.求一篇关于描写江西婺源

婺源印像之——思溪、延村 第二天一大早浏览的便是思溪和延村了,本来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可一说起聊斋却兴奋度起来了,据说就是在思溪拍摄的。

所以在的浏览完其它的景点之后唯一的兴趣就是去看鬼神出没之的聊斋屋了。可惜没有印象中的烟雾缭绕和害怕的场面出现,这也难怪,许多的东西都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本来这世界上的鬼神之说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答案,或许就如是说来,鬼神本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虽不是信鬼神之人,却也有点动容的那份午夜寂静中那份开门声。于是在那样的上午,好奇的摸着那一扇一扇古老的门楣,尔后“吱嘎”一声,门关上或开着,那份悠远和记忆,注定了层叠在脑海中。

呵,好像自己是太过于描述这份心理的向往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往往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而去跳过一切的描述了。 其实从“星江湾假日饭店”出门,直奔的就是延村,不过很感动的就是不敢奢求那种给我们带来惊喜和美丽的地方。

其实一进婺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实在太多了,也算是对自己语言贫乏的一个交代,事实上那份不容亵渎的美丽真的无法去用语言来形容,就如我们看到的大多的关于婺源的描述也只有介绍而已。一路上都是令人动容的美丽,就是我们不熟悉的那些小村落,在群山之间,在翠竹的掩映之下。

都尽现了徽派建筑的大气和细致,除了感叹就是感叹。 早有一说婺源回来不看村,许是昨天才看过了李坑,对于粉墙黛瓦、参差错落的徽派建筑已留下了很多的印象。

所以进入延村也没有多加感叹,倒是村口的耕地老黄牛留给人太多的印象,如此田园风光对于生活在尘世间的我们也只能说向往而已。 据说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

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许是无缘,早已没有这所谓的一百多件大宅,也无法炮制当年由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室衣裳不湿那种境界了,不过走在其中,在踏着青石板上走路的艳羡还是有的,至少我可以感觉到自己脚下的路许是有许多古人走过,或许那些闻名一时的徽商就如此的踏着这样的脚步进村出村的。

村中据资料介绍的现有的古屋也就56座,斑驳的墙壁,触摸它也就在触摸历史遗留的痕迹,如此的心动和感慨当年它的气魄。 思溪除了聊斋屋外感受颇深的就是村口的廊桥,小而精致,虽没有彩虹桥的美丽和大气,却也尽显了廊桥的特色,在廊桥静坐,确实有不想回去的冲动,想象这就是这么一座桥是不是有许多的新娘就是坐着轿子离开这里嫁入他村又或许是他村的女子就这么的嫁入这里为人妇。

也想象是否也有果敢的女子不受这里的约束就这么的顺着廊桥离开这里风雨他乡的寻求着幸福了,也许也就只能廊桥作证了,千百年来,谁还会记得谁是谁。也就在今日,许多这里的子女踏着廊桥走了出来,风雨异乡路的寻求自己的理想去了。

也总颇爱这里的流水清澈而透明,长年累月,生生不息的流淌着。却也总有一种冲动去下水玩一下,却也总怕自己玷污了这样一份美丽。

也许就只能放在心里想着就好了。 其实这两个村中最为特色的就是那些砖雕木雕石雕了。

许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如此,高高的天井一般都是长方形,如此的中规中矩不容忽视。多为木架式结构,周围风火墙,只是地板有木质有石料,不过多为木质的,大多都属于明清建筑,不过只是小妖浊眼到现在没有看明白明清建筑之特点和分别。

只要留心,所有的建筑上的特色就是雕花,无论是屋顶的大梁或是门窗,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于其中。 据说就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呵,可惜没有细数,不过就是由那个耐心也会就此看得眼花缭乱的。 呵,不加以语言的描述了,现在的感觉就是语言贫乏,想不到最好的最美的语言去描述了。

遗憾中。

4.水墨婺源的江西婺源

江西婺源,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名字。当你尚未与其谋面时,或许就在心底对她做过种种遐想。而当你在某个黎明或者黄昏有幸一睹她的芳容后,相信就不得不惊叹:这里的确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徜徉十里水乡,问询千年古木,谛听断桥残垣,迎迓古道沧桑……这是每一个行走在婺源青山碧水间的旅人当有的梦想。婺源的山不高,隐隐地起伏,温柔地把村庄拥在怀里;婺源的水不深,潺潺地流出山谷,委婉地环绕着村郭;婺源的村庄小而宁静,百来户人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水边。白墙灰瓦,重重叠叠,倒影如画,在日色的推移中,宛如一抹淡淡的乡愁;而那缓缓流过的岁月,更是一首让人低徊不已的诗。

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就是在婺源江岭拍摄了那张远近闻名的“天上人间”。从此以后,江岭就名扬天下,也让婺源成了“中国最美乡村”的代名词。每当春暖花开,置身江岭万亩梯田时,你便会领略到天人合一的美景。不过天人合一的美景还有婺源篁岭和那“晒秋”,这里的山势起伏,从山脚远远望去,黄灿灿的油菜花一直从平地的农田“泛滥”到了山上的梯田,使一座座山变成了金黄的丘陵。而走到半山腰时,人就会淹没在那一片金黄海洋里。婺源的油菜花或许是受了好水土的滋养,个头尤为健硕,风一吹,那种摇曳的姿态汇成一片,而且上下自成风光。向上看是满山的黄,向下看又有着梯田特有的弧形造型作为间隔。层层叠叠,迂回飘逸,像是一朵朵黄色的云。待到山顶再向下看时,那种豪迈的气势就更开阔了,只见一条条溪水从黄色的海洋里流过,一个个粉墙黛瓦的徽派村落被黄色的海洋包围着,间或炊烟袅袅,配以农人拉犁耕作……这种美,只有到了那里才能感受得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相得益彰,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鼎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景区日前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江湾景区因此成为江西省第5个5A景区。

5.赞美油菜花的诗句

描写油菜花的诗句有:《再游玄都观》、《油菜花吟》、《七律·油菜花》、《题梁贤巽公房》、《宿新市徐公店》。

1.《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2.《油菜花吟》 姿容清丽厌奢华,淡淡平平不自夸。 羞去院庭争宿地,乐来田野绽黄花。

小园安暖焉贪此,大宇风云独恋它。 耐得无人观赏后,痴心结籽为农家!3.《七律·油菜花》 为觅春踪垄上行,晴光一点入眸明。

花开浪漫风中舞,籽结馨香鼎里烹。 乡野自怜姿窈窕,园田谁爱势峥嵘。

不知紫苑群芳谱,却把民生排几名。 4.《题梁贤巽公房》 吴王庙侧有高房,帘影南轩日正长。

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 悬灯向后惟冥默,凭案前头即渺茫。

知有虎溪归梦切,寺门松折社僧亡。 5.《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扩展资料:油菜花,别名芸薹,拉丁文名Brassica campestris,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是一种十字花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国集中在江西婺源篁(huáng)岭、汉中盆地和江岭万亩梯田、云南罗平平原、青海门源高原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油菜作为最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发展稳中有升,新品种推广实现了三次革命。

建国初期通过品种评选推广的一些油菜优良品种如七星剑、江西婺源篁(huáng)岭和江西婺源江岭油菜花,江岭油菜、兴化油菜、浠水白等,对中国油菜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油菜花。

6.请介绍下婺源风景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婺源景点: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婺源油菜花花期:3月28日—4月10日为油菜花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浓郁的油菜花香,漫步其中,使人沉醉。婺源油菜花为近期热门目的地。

7.有关婺源的解说词

啊!苍天啊,大地啊,它为什么如此的美丽啊!

这是一片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丘陵山区,青山秀水间的灰墙黛瓦、水口人家和宗祠戏台让人仿若走进了古徽州。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四通八达的巷勾勒出中国这片最美丽的村落。 婺源,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它是江西省的一个县,而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它隶属徽州1200年。 历史上的徽州,包括今天安徽的休宁、歙县、绩溪、黟(YI)县、祁门和婺源六个县。所以,历代属于徽州的婺源,它的村落建筑和地域特色都烙有深刻的徽州印记,成为徽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青山清水清泉,难得一方净土;徽俗徽建徽戏,自有千年古韵”,今天的婺源,依旧伸展着绵绵相连的山脉腰肢,将自己的臂膀深入黄山腹地,似乎在有意无意地表露着它对古徽州的怀旧姿态和一种天然的维系。 婺源境内多山,在西北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有一座鄣公山,从这里起源的一条河流叫婺水。因而婺水流经的地方,也就被人们称为婺源。婺水的干流由西北向东南蜿蜒,全长仅60多公里。婺水虽然很短,但大部分河段都可放运竹排,所以它是当地一条重要的水上经济通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婺源就属于“吴楚分源”之地,即吴国和楚国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分界地。而婺源县境内最高的大彰山,恰好就是“吴楚分源”的屋脊,从这里向吴国走,岭下便是今天安徽休宁县的樟前村,而由此奔往楚国,便到了婺源的虹关村。 地处皖南山区的婺源,山高水远,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官宦士族躲避战乱、归隐自然的落脚之地。公元4世纪初的晋代、9世纪末的唐朝末年和12世纪的南宋年间,三次来自中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在皖南山区开始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村落。 然而,此地山多地少,尤其是婺源,人们形容它是“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移民越来越多,耕地却越来越少。到了明清时期,很多人为了谋生而外出经商,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州商帮,徽商财富中的相当一部分回流到家乡,用来置田地,筑豪宅,修街巷,建祠堂,而崇山峻岭又阻隔了历年战火的硝烟,把这一个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落原汁原味地留与后人惊诧和感叹

8.请问徽州的婺源县归划为江西省的来龙去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在春天的呼唤中,我决定暂时离开都市的水泥丛林,到这个空气新鲜、草木葱绿的地方去感受自然的气息。

清丽山村,绵延着人与自然的对视 婺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之一,在这里,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成为时间的一个纪念,它们是活着的,它们主人的后代在里面生活作息,绵延着人与自然的对视。

9.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一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前一句是“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全诗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相关
上一篇
宋词讲座
下一篇
累的宋词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