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能体现“空灵心境”的诗句有哪些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释义: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释义:月亮出来,惊起了山中的飞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 释义: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 释义: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2.最能体现“空灵心境”的诗句有哪些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释义: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释义:月亮出来,惊起了山中的飞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 释义: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 释义: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3.有哪些形容“空灵”的诗句1.《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即事黄州作》 唐- 杜牧 因思上党三年战,闲咏周公七月诗。 竹帛未闻书死节,丹青空见画灵旗。 萧条井邑如鱼尾,早晚干戈识虎皮。 莫笑一麾东下计,满江秋浪碧参差。 5.《题念济寺》 唐-卢纶 灵空闻偈夜清净,雨里花枝朝暮开。 故友九泉留语别,逐臣千里寄书来。 4.通过描写夜景烘托心境的诗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月光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映在雕花的窗口,照着无眠的人,(月亮)本不该有遗恨(或解释为人的爱恨之心),为什么却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从古至今都难以完满的事,只希望从此以后,人与人之间能够长长久久,在千里之外也能共赏这美丽的月。 丙辰中秋,苏轼与弟苏辙分任两地,苏轼因念弟之心深切,故写下此千古绝唱。 5.描述心境的诗句描写心境的诗句 1、十人堪有九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2、江上草茎枯,茎枯叶复焦。那堪芳意尽,夜夜没寒潮。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江上翁开门,开门向衰草。只知愁子孙,不觉生涯老。 6、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 7、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8、人间何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9、朝朝临川望,灞水不入越。 10、陶陶然乐在其中。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2、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4、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6、散发乘夏凉,荫下卧闲敞。 1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0、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4、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25、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2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9、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0、别家鬓未生,到城鬓似发。 3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3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6、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37、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3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9、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4、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4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4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7、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1、一片寒叶,伴着秋风落入水池,泛起点点涟漪,归于平静。 5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5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54、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6.描写夜晚景色的诗句《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两句抓住色彩来描绘日落时江面的瑰丽景色,后两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栏目:唐诗鉴赏 作者:情诗网 2004-11-12 7:52:15 浏览:83844 相关信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储抚臂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