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霜天老师解答,请教您关于古诗的问题请霜天老师解答,看到您讲的首先,感谢对我的信任,其次,请不要叫我老师,我不是老师,叫我云水霜天即可。 一、关于起、承、转、合,蓝蓝已经讲出了主要含义。这四个概念是针对诗词特别提出来的,因为诗词都比较短,必须在有限的几句话里营造一个相对完整的意境,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适用。 其他体裁(如小说、散文、现代诗、戏剧等)没有特别强调,是因为可以用很长的篇幅慢慢营造,实际上也是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从哪儿开始,如何进行,又怎样结束,等等。 起,就是开始,就是从何处开始写起,也就是选取一个开始的切入点;承,就是继续,就象桥梁和纽带,为转折打下伏笔;转,就是从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在诗词里往往是从写实转到抒情;合(或者收),就是收尾、结束,点明主题或作者的观点。 二、韵的问题。通常在格律诗词里,要求一韵到底,不能混用。 其他类型的诗(如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打油诗、快板书等)是允许混用的,接近就可以,主要目的是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三、例句。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韵字“梅”、“开”、“来”,都属于平水韵【上平十灰】韵部。 起句“墙角数枝梅”,这个好理解,梅是冬天开花的,交待了时间和地点(墙角); 承句“凌寒独自开”,叙述了梅的某种特性,既是起句的延续,又为转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即傲气,也就是说,挖掘出了与要表达的观点能相一致的共性。 转句“遥知不是雪”,进一步承接承句的意思,并扩展至人的感受,即远远看到了墙角一片白的梅花,虽然像雪,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证明,是梅花。因为这时候王安石正在受到打击,变法受到了挫折,正像此梅花一样,乍一看象是雪,实际上不是雪,抒发了对不公正处理的感慨。 合句“为有暗香来”,点明自己的观点,即无论看到的是什么,都有丝丝缕缕的香气弥漫飘飞,喻为自己的变法虽然遭受了挫折,但相信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 实际上,王安石是借梅花和雪,抒发对变法的看法,就算有一些不当之处,自己的心却像这梅花,凌寒傲放,并给更多的人送去馨香的享受。 因为雪可以压住梅花,但梅花的香气却是掩不住的。 。 2.关于老师的诗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1、《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5、《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6、《天净沙六首·源远流长图》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 7、《七绝·师恩难忘》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8、《天净沙六首·逸仙图》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 9、《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0、《新竹》清·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1、《酬问师》唐·刘商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12、《远师》唐·白居易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13、《寻雍尊师隐居》唐·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14、《师蚕》教子教女,辛勤半辈。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15、《一似梦瑶台》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流觞与红叶,诗酒不胜杯。 3.关于老师的诗句大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听颖师弹琴》唐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题太公钓渭图》明 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新竹》清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己亥杂诗·其五》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供参考。 4.请教老师:有关古诗词的解释请教老师有关古诗词的解释:靡不有初,《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处《左传·闽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释义: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 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不自矜,故长。”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 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对!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一个人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 《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1]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2]。 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 5.关于老师的古诗关于老师的古诗: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唐代)-《无题·相见时难别。》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清代)-《己亥杂诗·其五》 3.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清代)-《新竹》 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唐代)-《春夜喜雨》 5.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唐代)-《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