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熏香的诗词1、沈香甲煎薰炉暖(宋·无名氏·《鹧鸪天》) 2、更把香来薰了月(宋·辛弃疾·《满江红》) 3、薰袖已香消(元·无名氏·《临江仙》) 4、欣岳降、宝香薰夜(宋·无名氏·《满江红》) 5、香胜炉薰龙麝(宋·无名氏·《西江月》) 6、炉薰已冷氲香注(宋·曹勋·《菩萨蛮》) 7、身上春衫香薰透(宋·刘克庄·《贺新郎》) 8、花气薰人百和香(宋·张元干·《浣溪沙》) 9、扑鼻微香薰世界(宋·刘克庄·《满江红》) 10、香消凉意有南薰(宋·韩淲·《浣溪沙》) 11、薰风时送芰荷香(宋·无名氏·《失调名》) 12、香罢宵薰(元·无名氏·《踏莎行》) 13、薰香手祷(宋·无名氏·《朝中措》) 14、薰炉剩熨沈香(宋·向子諲·《西江月》) 15、香薰瑞烟袅(宋·无名氏·《瑞鹤仙》) 16、香和笑语薰(宋·王之道·《南歌子》) 17、宫女薰香进御衣(宋·王珪·《宫词》) 18、香薰笑语(宋·王之道·《青玉案》) 19、百和薰肌香旖旎(宋·王安中·《蝶恋花》) 20、今日薰香瀹盏茶(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 2.有哪些句子是描写“香炉”的它一边损毁,一边打磨;一边淹没,一边雕琢。把持着巨大能量的时光之手,绝不会在一时一刻爆发。 神圣的庙宇,总安置在曲径蜿蜒,青石苔迹,松风明月,野草丛生的去处,暗合着人类对时光进程的膜拜之情。有庙宇的地方必有香炉,香炉虽陋,却不失肃穆,香炉固简,却不乏庄严。 香炉所在之处,总有钟声缭绕,烟霭迷蒙。有道是:“烟火连绵存圣迹,茂林深处胜蓬莱”,那一分幽处胜景、仙风古韵,自是不宣而存、不言而喻了。 它总是缓缓地、细细地、慢慢地让事物发生变化。让一些事物满目苍痍,又让一些事物陈香泛起。让你一不经意,就领悟到了它的曼妙和真谛。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在时光进程中,香炉的制作手法尤显纷繁。可以说,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香炉,毫无悬念地烙印着时光的更替,世事的变迁。 几年前,我偶遇一香炉,它口粗底细,三只裸胎的腿,底部无釉,器底有几个点状的铁斑痕,在一层厚厚的油污下,青花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96333发色淡雅,兰花描述厚重,修竹秀气精妙,釉下的青花还有铁锈斑。那一刻,我看到它,就感到这是上天安排好的、让我心生钟情的东西,我没有不买下它的理由。 它不问爱憎,不问悲喜,不事停驻,不与人言,却可以让一个人蓦然回首之时,记起某个铭心刻骨的时刻。 焚香是一种心境,而这香炉于我而言,更因为它是一种精致的青花瓷工艺。 一座香炉,一座从岁月隧道跑出来的香炉,让一炷心香,就那么袅袅娜娜地燃在了我的心上。 香炉在我的视线之内,能激发的,是我今生今世的灵性;能唤起的,是我内心的柔软和温情。 1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哪里炊烟袅袅升入天空,稀薄、蔚蓝、作螺旋状,像是香炉里飘出来的烟氤。 13.铁铸小香炉,壁环平口铺。 麝焚葵叶大,兽啮竹根趺。 14.这件玉石雕刻的熏香炉,分里三层外三层,结构精巧,简直就是神工鬼斧。 15.沉香炉微微倾下,如屑般的沉香灰烬飘散在地上,化为虚无。就连最后的余温,有一天还会冷透了,什么都会没有了,就像你我还未相识时一样。 3.天冷加衣古诗词怎么表达1、对芳昼,甚怕冷添衣,伤春疏酒。正绯桃如火,相看自依旧。——《探芳讯》宋代:李彭老 译文:白天花草芬芳,怕冷添加衣服,喝杯小酒。桃如火一样红艳,相看自依旧。 2、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采桑子》五代:冯延巳 译文:把酒寻欢,添加衣服怯除夜晚的寒冷。 3、京师三月春雪飞,雪后余寒添着衣。——《寄王六校文兼似吴二太守》明代:林鸿 译文:京城三月还下着雪,雪后的寒冷需要添加衣服。 4、谁将春晚作冬看,添着绵衣减却难。——《南坡口号十八首》宋代:郑清之 译文:谁把春天的晚上当作冬天,穿上绵衣想脱下了却很难。 5、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绝句》宋代:吕希哲 译文:天冷了就要加衣服,饿了就要吃,哪个是重要,哪个又是次要的呢。 4.收集5个古诗词诗意表达感情1.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4.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5.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5.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有哪些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