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杜甫晚年贫困生活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杜甫的早年、中年、晚年诗各2首725乙丑玄宗开元一三,杜甫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726丙寅玄宗开元一四,杜甫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望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天宝十载(751),35 岁作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蜀相》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于公元761年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江南逢李龟年 【题解】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名乐师。杜甫年青时在洛阳曾听过他的演唱。晚年飘泊江南后,杜甫竟与乐师异地重逢。这时候距“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已经十多年了,诗人和李龟年都是晚年了,在这样的境地相逢,有回忆,有伤感。于是,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说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杜甫老年的诗杜甫晚年时候写作的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部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4.描写晚年的诗句1、晚年惟好静 唐 王维 《酬张少府》 2、予晚年结弥勒上生业 唐 白居易 《答客说》 3、晚年学垂纶 唐 高适 《答侯少府》 4、晚年务置醴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 5、晚年依旧争还 宋 李之仪 《朝中措·新开湖水浸遥天》 6、到晚年、遗爱续新题 宋 吕渭老 《满江红·山绕吴城》 7、晚年林下 宋 臧馀庆 《感皇恩·南岳有真仙》 8、晚年名利迹 唐 李溟 《无题》 9、忧伤集晚年 唐 郑谷 《前寄左省张起居一百言寻蒙唱酬见誉过实却用》 10、晚年乐退静 唐 郑遨 《与罗隐之联句》 11、晚年生计转如蓬 唐 栖蟾 《再宿京口禅院》 12、故其晚年诗曰 金 蔡松年 《水龙吟 余始年二十馀,岁在丁未,与故人东》 5.杜甫晚年的七律诗有哪些杜甫的诗歌在体裁上比较全面,主要内容包括:①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②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④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⑤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 ⑥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杜甫晚年的七律诗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6.形容晚年的诗句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形容晚年幸福诗词)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德!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美。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形容晚年幸福诗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7.描写“晚年”的诗句有哪些1,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原文:唐·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释义:这首诗写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原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释义: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原文:东汉·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释义: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庆幸,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志向。参考资料古典文学网:。 8.杜甫在青年、中年、晚年分别所写的名诗篇青年: 杜甫三首《望岳》并读一份学期札记,望各位指正。 杜甫三首《望岳》并读杜甫曾经写过三首《望岳》。三首诗题目相同,然而描写对象、背景、旨趣、风格各异。 三首诗分别成於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当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人生景况与心路历程。三首诗的成诗背景不同,体裁亦异。 虽然同写望岳,但所望之岳亦非同一山岳。第一首《望岳》体属五古,但全诗八句四十字很像五律,这是杜甫运用律诗句法於古诗的新手法。 大约作於开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当时作者约二十五岁,赴京兆长安贡举不第,於赵、齐一带漫游。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可知杜甫所望之岳是泰山。因为「岱宗」乃泰山的别名。 杜甫的第二首《望岳》体属七律。诗成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其时作者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年约四十七岁。 诗中「西岳崚嶒竦处尊」一句点明此诗的描写对象为华山。 第三首《望岳》体属五古。 这是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杜甫五十八岁之作。作者其时正飘泊江湖,由潭州取道往冲州,翌年便与世长辞了。 首句「南岳配朱鸟」即指出本诗所写为衡山。 三首《望岳》诗各有不同寄意和旨趣,可从中看出杜甫青年、中年、晚年时期因际遇的转变而有的不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即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无限赞赏。作者面对如此雄奇壮阔的泰山,不由得感到难以下笔去形容泰山的壮伟以及兴奋仰慕的心情。 是山之壮阔,在杜甫笔下是「齐鲁青未了」。而且,泰山「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庄严神秀,是宇宙造化之所锺。 由於泰山是如此伟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不禁激荡诗人的胸怀视野。眼前是这样的天下名山,正是二十多岁豪气英发的杜甫又岂会满足於「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句,正好点出作者欲亲履绝顶。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自我期许。 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怕困难,敢於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本是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 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这是作者年轻时怀有大志之作。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於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於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彷徨。咏衡山的《望岳》写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 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 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於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沈郁顿挫。咏衡山一首则因书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淡淡数语。 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渺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人生。 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