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格字的诗词《梁郊祀乐章•庆融》张衮道和气兮袭氤氲,宣皇规兮彰圣神。 服遐裔兮敷质文,格苗扈兮息烟尘。《寒月送玄士入天台》贯休之子逍遥尘世薄,格淡于云语如鹤。 相见唯谈海上山,碧侧青斜冷相沓。芒鞋竹杖寒冻时,玉霄忽去非有期。 僮担赤笼密雪里,世人无人留得之。想入红霞路深邃,孤峰纵啸仙飙起。 星精聚观泣海鬼,月涌薄烟花点水。送君丁宁有深旨,好寻佛窟游银地。 雪眉衲僧皆正气,伊昔贞白先生同此意。若得神圣之药,即莫忘远相寄。 《览清尚卷》齐己李洞僻相似,得诗先示师。鬼神迷去处,风日背吟时。 格已搜清竭,名还着紫卑。从容味高作,翻为古人疑。 《赠丘员外二首》韦应物高词弃浮靡,贞行表乡闾。未真南宫拜,聊偃东山居。 大藩本多事,日与文章疏。每一睹之子,高咏遂起予。 宵昼方连燕,烦吝亦顿祛。格言雅诲阙,善谑矜数馀。 久跼思游旷,穷惨遇阳舒。虎丘惬登眺,吴门怅踌躇。 方此恋携手,岂云还旧墟。告诸吴子弟,文学为何如。 迹与孤云远,心将野鹤俱。那同石氏子,每到府门趋。 《寄苏拾遗》罗隐早岁长杨赋,当年谏猎书。格高时辈伏,言数宦情疏。 慷慨传丹桂,艰难保旧居。退朝观藁草,能望马相如。 《虚白堂前牡丹相传云太傅手植在钱塘》罗隐欲询往事奈无言,六十年来托此根。香暖几飘袁虎扇,格高长对孔融樽。 曾忧世乱阴难合,且喜春残色上存。莫背阑干便相笑,与君俱受主人恩。 《哭张博士太常》罗隐前辈倏云殁,愧君曾比方。格卑虽不称,言重亦难忘。 谏草犹青琐,悲风已白杨。只应移理窟,泉下对真长。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皎然宿昔祖师教,了空无不可。枯槁未死身,理心寄行坐。 仁公施春令,和风来泽我。生成一草木,大道无负荷。 论入空王室,明月开心胸。性起妙不染,心行寂无踪。 若非禅中侣,君为雷次宗。比闻朝端名,今贻郡斋作。 真思凝瑶瑟,高情属云鹤。抉得骊龙珠,光彩曜掌握。 若作诗中友,君为谢康乐。盘薄西山气,贮在君子衿。 澄澹秋水影,用为字人心。群物如凫鹥,游翱爱清深。 格居第一品,高步凌前躅。精义究天人,四坐听不足。 伊昔柳太守,曾赏汀洲苹。如何五百年,重见江南春。 公每省往事,咏歌怀昔辰。以兹得高卧,任物化自淳。 还因访禅隐,知有雪山人。《答苏州韦应物郎中》皎然诗教殆沦缺,庸音互相倾。 忽观风骚韵,会我夙昔情。荡漾学海资,郁为诗人英。 格将寒松高,气与秋江清。何必邺中作,可为千载程。 受辞分虎竹,万里临江城。到日扫烦政,况今休黩兵。 应怜禅家子,林下寂无营。迹隳世上华,心得道中精。 脱略文字累,免为外物撄。书衣流埃积,砚石驳藓生。 恨未识君子,空传手中琼。安可诱我性,始愿愆素诚。 为无鸑鷟音,继公云和笙。吟之向禅薮,反愧幽松声。 《享太庙乐章•肃和》魏徵大哉至德,允兹明圣。格于上下,聿遵诚敬。 嘉乐斯登,鸣球以咏。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使院栽苇》薛能戛戛复差差,一丛千万枝。格如僧住处,栽得吏闲时。 笋自厅中出,根从府外移。从军无宿例,空想夜风吹。 《晚归曲》温庭筠格格水禽飞带波,孤光斜起夕阳多。湖西山浅似相笑,菱刺惹衣攒黛蛾。 青丝系船向江木,兰芽出土吴江曲。水极晴摇泛滟红,草平春染烟绵绿。 玉鞭骑马杨叛儿,刻金作凤光参差。丁丁暖漏滴花影,催入景阳人不知。 弯堤弱柳遥相瞩,雀扇团圆掩香玉。莲塘艇子归不归,柳暗桑秾闻布谷。 《杂诗二首》储光羲混沌本无象,末路多是非。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 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虎豹对我蹲,鸑鷟旁我飞。 仙人空中来,谓我勿复归。格泽为君驾,虹蜺为君衣。 西游昆仑墟,可与世人违。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 猿狖清夜吟,其声一何哀。寂寞掩圭荜,梦寐游蓬莱。 琪树远亭亭,玉堂云中开。洪崖吹箫管,玉女飘飖来。 雨师既先后,道路无纤埃。鄙哉楚襄王,独好阳云台。 《忆齐安郡》杜牧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 《杂曲歌辞•蓟门行》李希仲旄头有精芒,胡骑猎秋草。羽檄南渡河,边庭用兵早。 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 一身救边速,烽火连蓟门。前军鸟飞断,格斗尘沙昏。 寒日鼓声急,单于夜火奔。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蓟北行二首》李希仲旄头有精芒,胡骑猎秋草。羽檄南渡河,边庭用兵早。 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 一身救边速,烽火通蓟门。前军飞鸟断,格斗尘沙昏。 寒日鼓声急,单于夜将奔。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寄柳舍人宗元》贾岛格与功俱造,何人意不降。一宵三梦柳,孤泊九秋江。 擢第名重列,冲天字几双。誓为仙者仆,侧执驭风幢。 《奉酬礼部阁老转韵离合见赠》张荐移居既同里,多幸陪君子。弘雅重当朝,弓旌早见招。 植根琼林圃,直夜金闺步。劝深子玉铭,力竞相如赋。 间阔向春闱,日复想光仪。格言信难继,木石强为词。 《答窦知言》姚合冬日易惨恶,暴风拔山根。尘沙落黄河,浊波如地翻。 飞鸟皆束翼,居人不开门。独我赴省期,冒此驰毂辕。 陕城城西边,逢子亦且奔。所趋事一心,相见如弟昆。 我惨得子舒。 2.关于平仄的诗句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3.有关读书珍惜时间的格语和诗句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 罗兰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贝弗里奇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4.与勇气有关的古诗词有哪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从军行 年代:【唐】 作者:【王贞白】 体裁:【五律】 类别:【边塞】 从军朔方久,未省用干戈。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 边声动白草,烧色入枯河。每度因看猎,令人勇气多。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敢上九天揽月 敢下五洋捉鳖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5.含有梁 格 的诗句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 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 与僧清影坐,借鹤隐枝栖。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 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 独憩依为舍,闲行绕作蹊。 栋梁君莫采,留着伴幽栖。 题遗爱寺前溪松 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 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 与僧清影坐,借鹤隐枝栖。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 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 独憩依为舍,闲行绕作蹊。 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 6.现代汉语修词格及每种修词格的相关古诗词名句第一个问题 (缘)(坐)(为)都可以解释成(因为)的意思 -------------- 第二个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或许还有一个问题?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自曾岑的《逢入京使》 全诗为: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为: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这后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 7.现代汉语修词格及每种修词格的相关古诗词名句第一个问题(缘)(坐)(为)都可以解释成(因为)的意思--------------第二个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或许还有一个问题?“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出自曾岑的《逢入京使》 全诗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为: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这后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