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芙蓉楼送辛渐》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的诗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释:芙蓉楼:在今江苏省镇江。本诗是作者任江宁丞时送别朋友辛渐乘舟去洛阳而作,表明了自己为官的清廉无私。作者对辛渐说,你到洛阳之后,假如故亲旧友问起我时,你就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好了。鲍照《代白头吟》中有“清如玉壶冰”句。“玉壶”是晶莹粹白的,“冰”是纯净明彻的。“玉壶冰”比凭借品纯洁、高尚,后用以比喻为官清廉端方。当时王昌龄被贬官,但他自认可是无罪的,在亲朋面前是问心无愧的。所以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自白于人。诗转用了一个引语,不仅文字简练,而且非常含蓄,意味深长。 作者:王昌龄(约697—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末贬江宁丞,继贬龙标尉,因有王江宁、王龙标之称。长于七言绝句,多写边疆诗,极为雄健奔放,脍炙人口。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有《王昌龄集》。 2.王昌龄的哪些诗句表达他为人清廉正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3.形容为官清廉的成语一琴一鹤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清如水 形容为官廉洁,不贪污、不受贿。也形容十分清洁。 有脚阳春 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羊续悬鱼 羊续,汉时官吏。羊续把生鱼悬于庭。形容为官清廉,拒受贿赂。 一廉如水 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饮马投钱 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 洗手奉职 洗手:使手干净,比喻廉洁;奉职:担任职务。比喻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4.形容为官清廉的成语有哪些【臣心如水】:心地洁净如水。 比喻为官清廉。【尘鱼甑釜】:甑:古代蒸食的炊具。 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 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砥砺清节】:磨炼自己,以保持清廉名节。 【高节清风】: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 比喻人品高洁。【官清法正】:清:清廉。 做官的清廉,执法才能公正。【官清似水】:指为官清廉,如同白水一样清明。 【官清毡冷】:毡:毡子。形容为官清廉的人,生活清苦。 【浆水不交】:浆水不沾。指为官清廉,无取于民。 【洁清自矢】:指保持自身清廉正直。【廉明公正】:廉明:清廉,不贪污受贿。 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廉能清正】:廉:清廉。 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留犊淮南】:原指寿春令时苗离开淮南时,将来时带来的黄牛所生的一牛犊留在淮南。 后比喻为官清廉。【攀车卧辙】:攀住车子,横卧车道。 指百姓挽留清廉爱民的官吏。【清风峻节】: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 【清官难断家事】:清官:公正清廉的官吏。指家庭内部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却金暮夜】:指为官清廉。【时苗留犊】:时苗:东汉时人名。 时苗曾是寿春令,上任时乘母牛驾的车,后牛生一犊,时苗离任时。 5.形容清正廉洁的词语有哪些天公地道、大公无私、等量齐观、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一、天公地道 白话释义:形容十分公平合理:多劳多得,是~的事儿。 出处:《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如今人人的脑袋里头既都有了一个社会平等,政治自由,是个天公地道的思想。” 朝代:清 作者:岭南羽衣女士 二、大公无私 白话释义:处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汉书·贾谊传》:“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译文:为了国可以牺牲家,为了公事可以忘了私事。 三、等量齐观 白话释义: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出处:《蕙风词话》:“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 朝代:清 作者:况周颐 译文:心意境界可以变化,然而不可以同等看待。 四、一视同仁 白话释义:不分厚薄,同样看待。 出处:《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朝代:唐 作者:韩愈 译文:圣人的话应该都要不分厚薄,同样看待,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 五、不偏不倚 白话释义:原是朱熹对儒家中庸之道的“中”的解释。后泛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中庸章句》题下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朝代:宋 作者:朱熹 译文:领悟中庸之道的人,应该是不偏袒任何一方,应为无过无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