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上官婉儿的诗唐朝张说的《昭客文集序》评价上官婉儿“正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景龙文馆记》记载上官昭容功绩“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唐朝人对上官的评价,应该比新旧唐书更加公正和客观,把正文和白话文都贴上来,希望还原上官婉儿的历史面貌。 唐朝张说《昭客文集序》:“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有女尚书决事宫闱。 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岁,顾问不遗,应接如响。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嫔,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迹秘九天之上,身没重泉之下,嘉猷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呜呼何仰①。 然则大君据四海之图,悬百灵之命,喜则九围挟纩,怒则千里流血,静则黔黎乂安,动则苍甿罢弊。入耳之捂,谅其难乎?贵而势大者疑,贱而礼绝者隔;近而言轻者忽,远而意忠者忤。 惟窈窕柔曼,诱掖善心,忘昧九德之衢,倾情六艺之圃。故登昆避海之意寝,剪胡刈越之威息,璇台珍服之态消,从禽嗜乐之端废。 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非夫玄黄毓粹,正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宝,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 昔尝共游东璧,同宴北海②,倏来忽往,物在人亡。悯雕琯之残言,悲素扇之空曲。 上闻天子,求椒房之故事;有命史臣,敛兰台之新集。” 白话文:古代有女史官记载功过,有女尚书参与朝政,上官昭容两样都擅长,日理万机,不断接见官员,应付自如。 汉朝的班媛,晋朝的左嫔,都是有名的才女,上官昭容的文章不输于她们,辅佐的功劳却不是她们能比的,昭容高高在上,大权在握,她提出的治国方法,都非常经典,这些好的治国方案在历代都少有听说。她的学问,实在令人敬仰。 但是女皇拥有全国的疆土,操控所有人的生命,女皇高兴就下令奖赏,生气下令就杀人,千里之外流血成河,百姓的平安或灾难,都由女皇的心情决定,要让女皇听得进谏言,该有多难。女皇猜疑有势力的人,隔阂官低卑微的人,亲近的人都在奉承,不够亲近而忠心的人让女皇生气。 只有上官昭容能委婉的引导女皇做出公正的载决。所以上官昭容游览名山的意兴,杀伐决断的威严,奢侈,享乐的姿态全被人们遗忘,留下的只有她风雅的文章和诗风。 人们都说上官昭容是块美玉,公正公平,光明磊落得辅佐女皇,用尽一切方式让女皇做出公平的决策,女皇有如神助,上官昭容超乎常人的智慧,有如祥瑞,令国家振兴繁荣,怎么能说她的品德不美好?镇国太平公主,才华盖世,曾经和上官昭容一起出游,时光流逝,物在人亡。为了怀念昭容,皇上让史臣收集上官昭容的诗。 唐上官昭容之方娠,母郑氏梦神人畀之大秤,以此可秤量天下。生弥月,郑弄之曰:“尔非秤量天下乎?”孩哑应之曰:“是”。 襁中遇家祸,入掖庭。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 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 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至若幽求英隽,郁兴词藻。 国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玄宗平难,被诛。 (出《景龙文馆记》)《旧唐书·上官仪传》云:“(仪)本以文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既显贵,当时多有学其体者,谓为上官体。”上官仪显贵,大概自贞观十九年至麟德元年,其间约20余年。 文人士子为求进达,纷纷学习上官体,“幼而就学,皆诵当代之诗” 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说:“上官体虽得名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以前,实光大于万岁通天(695)以下,其间料量对偶,商酌声病,为新体诗厘 定格律者,颇不乏人,而上官婉儿又从而鼓动帝王,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进大臣名儒充此职位,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矣。” 婉儿现存诗六题三十二首。 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抒情述怀之作。 这类诗现仅存《彩书怨》一首: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帐久离居。 此诗描写一位女子秋日思君的情怀。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冷”、“虚”二字,既拟物境,又关人情。一“贪”字,主人公的急切心理跃然纸上。 一“惟”字表明不涉他事,满纸都是情,表现力极强。此诗章法严密,平仄粘对,对偶押韵,全合五律格局。 钟惺《名媛诗归》卷九赞此诗:“能得如此一气清老,便不必奇思佳句矣]此唐人所以力追声格之妙也。既无此高浑,却复铲削精彩,难乎其为诗矣!” (二)出游记胜之作。 此类诗歌描写贵族游山玩水之情趣,清新自然,独具风姿。以《游 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为代表。 这组诗有三言、四言、五绝、七绝、五律等不同形式,佳作妙句玑珠般贯串其中。如:“枝条郁郁、文质彬彬。 山林作伴,松桂为林。”攀藤招逸容,偃桂协幽情。 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凭高瞰险足怡心,菌阁桃源不暇寻。 馀雪依林成玉树,残霓点岫即瑶岑。”放旷出烟云,萧条自不群。 漱流清意府,隐几避嚣氛。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纹。 2.咏月诗 闺怨诗 中国古代婚俗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从古至今婚姻的习俗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 ,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词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 。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 可证汉代已有听房的习俗。 另外,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3.上官婉儿简介上官婉儿是陕州陕县人,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 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 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昌宗在床榻间**时也不避忌她。 上官婉儿正值情窦初开,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 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 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 从圣历元年开始,又让其处7a686964616f31333332633638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 中宗即位后政权掌握在韦后的手中。中宗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一副柔弱性格。 而韦后则一心学武则天,勾结女儿安乐公主,把持了朝纲。早在唐高宗崩时,上官婉儿那年十六岁,她母亲早已去世。 这婉儿善于修饰,画眉贴翠,搔首弄姿,便和中宗皇帝偷了私情。后来中宗被废,幽囚在房州地方,只有韦后伴着中宗皇帝在幽囚地方,吃尽苦楚。 中宗到了复位以后,大权在握,便接着把婉儿召幸,合成一个鸾凤交,册为婕妤,封婉儿母郑氏,为沛国夫人。又令婉儿专掌起草诏令。 上官婉儿曾与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不凡,枕席上的功夫也很让她满意。后经中宗召幸,她自叹命不由人,中宗年老,难免床闱缺乏风情,她便把武三思荐给了韦后。 韦后平日在宫中爱赌双陆游戏,她和武三思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痴撒娇,逗着武三思玩笑;中宗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还替他二人算着输赢的筹码。 由于有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权柄完全架空。 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 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与左御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皇帝旨意,发左御林军及千骑兵,在半夜时分,分两路军马直扑武三思、武崇训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统兵三千,直趋肃章门,斩关直入,搜索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 太子兵败被杀。中宗下诏将太子首级献上太庙。 这时,韦皇后见死了武三思,心中万分凄凉,听说太子首级到京,便下懿旨:“将太子首级,在三思、崇训父子柩前致祭。”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亲自到灵前吊奠。 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诗文的大臣入修文馆,摛藻扬华。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 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做,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 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料想腹中,必是一个男子,将来必能称量天下人才,谁知生下地来,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中甚是不乐。 这婉儿面貌美丽,却胜过她母亲,自幼儿长成聪明伶俐,出世才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即呀呀地相应,如今果然。因此,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 韦后本不工诗,即由婉儿代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 婉儿趁此机会,将兵部侍郎崔湜引做面首。 从来佳人才子,没有不相怜相惜的!当初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尚结一份私情,见了崔湜,神情之间,若接若离。如今武三思被韦皇后管住,丢下婉儿一个人孤凄凄的,一缕痴情,便全寄在崔湜身上。 崔湜年少多才,与婉儿堪为一对佳偶,如今结成露水缘,婉儿才得如愿以偿,但尚有不满意处,崔湜在宫外,婉儿在宫内,宫闱虽然弛禁,究竟有个中宗在上面,终究不方便。婉儿又想出一法,请营外第,以便游赏。 中宗派人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为沼,叠石为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此地亭台阁宇,园榭廊庑,风雅为洛阳第一家,上官婉儿与崔湜从此日日鸳鸯戏浴。 崔湜的弟兄崔莅、。 4.咏月诗 闺怨诗 中国古代婚俗1.咏月诗的分析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 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 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 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 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2.闺怨诗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2643337的分析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5.求上官婉儿的生平,越详细越好~上官婉儿画像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公元710年),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 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 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人物生平】 上官婉儿,唐代名臣上官仪之孙女,祖父和父亲被害时始出生。因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才得免死,被配入皇宫内庭。 上官婉儿自幼才思敏捷,诗词出众,其诗词风格多与祖父上官仪相似,并将祖父绮丽浮艳的“上官体”发扬光大,一时名流多集其门。 上官婉儿14岁就为武则天掌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 上官婉儿本与武则天有杀父之仇,因看武则天政绩显著,深得当时中下层官吏的拥护,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唐中宗李显在位时被封为昭容,她代朝庭评品天下诗文。 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 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开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褒扬她的文章,指令收集上官婉儿的著作,编录文集20卷,叫大手笔燕国公张说(悦)为其题篇作序。序中称上官婉儿“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对其文其人评价很高。 相关事件】 上官婉儿,其曾祖上官弘为隋江都盐官移居扬州,其祖父上官仪迁家于江都。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 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 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 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 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当时的少女婉儿情窦初开,这时的太子是时年二十四岁的李贤,上官婉儿见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得数李贤了。因此又有了这样的传说:婉儿是李贤的侍读,与“容止端雅”的李贤之间产生了爱情[1]。 然而传说中的爱情即使存在过,也很快就被碾得粉碎。八月二十二日,二十七岁的李贤被废去太子位。 而置他于死地的那份废黜诏书,正是十七岁的上官婉儿替武则天草拟的。宫廷中没有爱情,事实再一次证明,婉儿已经坚定了自己紧跟武则天的决心。 而这样的决心将跟随她的一生。 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昌宗在床榻间**时也不避忌她。 上官婉儿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 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 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婉儿的梅花妆。 关于婉儿的伤疤另有一说,因上官婉儿厌恶武则天男宠对自己的调戏而关闭甬道,致使皇权象征的明堂因报复被毁,武曌大怒,下旨欲杀之。 在宫内临刑前,改变主意,赐给了婉儿生存的机会,却在她额头上刻了忤旨二字。自此,婉儿一为纪念李贤,二是因为无欲无求,整日素衣打扮,再不梳妆照镜。 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圣历元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中宗即位后政权掌握在韦皇后的手中。 中宗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一副柔弱性格。而韦后则一心学武则天,勾结女儿安乐公主,把持了朝纲。 后来中宗被废,幽囚在房州地方,只有韦氏伴着中宗皇帝在幽囚地方,吃尽苦楚。中宗到了复位以后,大权在握,便接着把婉儿召幸,合成一个鸾凤交,册为昭容,封婉儿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又令婉儿专掌起草诏令。 上官婉儿曾与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不凡,枕席上的功夫也很让她满意。 为了保住武家日渐衰微的地位,为了武家和李家可以像武曌所想世世代代交好下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把武三思荐给了韦后。韦后平日在宫中爱赌双陆游戏,她和武三思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痴撒娇,逗着武三思玩笑;中宗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还替他二人算着输赢的筹码。 由于有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权柄完全架空。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 上官婉儿为保情人地位,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与左御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皇帝旨意,发左御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在半夜时分,分两路军马直扑武三思、武崇训府第。 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统兵300余,直趋肃章门,斩关直入,搜索韦皇后、安乐公主。 6.汉宫后宫历代皇后是谁西汉王朝 高祖吕皇后 吕雉 孝惠张皇后 张嫣 孝文窦皇后 窦猗房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王娡 孝武陈皇后 陈阿娇 孝武卫皇后 卫子夫 孝武李皇后 李妍 赵太后 钩弋夫人 孝昭上官皇后 上官小妹 孝宣许皇后 许平君 孝宣霍皇后 霍成君 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 孝元王皇后 王政君 长定许皇后 许夸 孝成赵皇后 赵飞燕 孝哀傅皇后 傅黛君 孝平王皇后 新王朝 王皇后 史皇后 东汉王朝 光武郭皇后 郭圣通 光烈阴皇后 阴丽华 明德马皇后 章德窦皇后 和帝阴皇后 和熹邓皇后 邓绥 安思阎皇后 阎姬 顺烈梁皇后 梁妠 孝崇郾皇后 郾明 桓帝梁皇后 梁女莹 桓帝邓皇后 邓猛女 桓思窦皇后 窦妙 孝仁董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何莲 灵怀王皇后 王荣 献帝伏皇后 伏寿 献穆曹皇后 曹节事迹: ·吕雉(字娥姁)(汉高祖刘邦皇后):刘邦之妻,单父县(今山东东单县)人,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 高祖死,吕后以汉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又毒死赵王刘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去双目,使她变哑、变聋,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 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皇后专政的第一人,执掌朝廷大权十五年(前195—前180年)之久,史书常称以“高后”。 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一说为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一说为吕后、文明太后、武则天)的第一个。 ·张嫣(字淑君,一说字季兰)(汉惠帝刘盈皇后):张嫣是汉惠帝的同母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父赵王张敖,即汉惠帝刘盈的外甥女。 汉惠帝是她的舅舅,公元前191年,张嫣十二岁时,被立为皇后,汉惠帝成了她的丈夫。惠帝自从“人彘”事件以后,内心痛苦无比,舅甥之间的婚姻关系更让他别扭,他整日与宫女和男宠私混饮酒,不愿亵渎他的小外甥女。 婚后三年(公元前188年),惠帝便抑郁而终。惠帝后宫美人之子即位,史称“少帝”。 此时不满十二岁的张嫣就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在吕后的专权下,她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孤独地活着。吕姓之祸平息后,文帝即位,封薄姬为皇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之位,幽居在未央宫的北宫,更加凄苦。 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仅三十六岁。她没有葬礼,没有墓志碑文,连封号也没有,只是被习惯性地成为孝惠皇后,就连她的坟墓也是简陋而粗鄙的。 ·窦猗房(汉文帝刘恒皇后):窦猗房(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是从一个贫苦无依的宫女,成为母仪天下的汉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汉初因避战乱,随其父祖徙居观津(今衡水市武邑县)。 其母早逝,其父窦青打鱼时又落水身亡,遂与兄窦长君(窦健)、弟窦少君(窦广国)相依度命。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并在全国广征宫娥。 窦猗房以良家女被选人宫侍候吕后。不久,吕后下令将一些宫女赐予诸侯王为姬妾。 窦猗房本想去往家乡附近的赵国,向负责分配宫女的官员提出要求,但因负责官员失误,将窦猗房分配给代王刘恒。见到窦猗房那年刘恒13岁,受封代王有年。 因刘恒偏爱猗房,渐被称为窦姬。刘恒夫人去世后,被立为夫人。 窦猗房为代王生育两男一女,长子刘启(汉景帝),次子刘武,女儿刘嫖。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刘邦老臣尽除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窦猗房同时晋封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死后,太子刘启继立为汉景帝,窦猗房随之受封为皇太后。 汉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死后,窦猗房之孙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窦猗房进而成为太皇太后,直至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去世。窦猗房出身贫寒,人宫后仍不忘记民间疾苦。 其为姬时穿戴朴素大方,事事亲手劳作,且对子女教育有方,颇受众官拥戴。刘恒即位后,其经常劝谏刘恒节俭从政,使之在位23年“宫室园囿车乘服御无所增益”。 为避免重蹈吕氏外戚作乱之复辙,猗房兄弟虽相继人宫成为皇亲国戚,但在其赞许下既不过问朝政,也不以富贵权势欺人,史称窦氏兄弟为“退让君子”。她还信奉《老子》学说,坚决主张“无为而治”,并让自己的儿子及孙子都要熟读黄老之术的经典著作,以宽刑简政、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之主张,虽然中年患病失明失明,仍能协助丈夫刘恒、儿子刘启、孙子刘彻三代帝王平息战乱,发展生产,这也是尊从了汉高祖刘邦的治国理论。 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窦猗房能影响汉朝统治者实行黄老之术,这是她作为女性的最大亮点。 纵观窦猗房的成功背景,无非有四:一是水到渠成。作为汉文帝的皇后,汉文帝驾崩之后,她的儿子汉景帝即位,窦猗房自然成为皇太后;汉景帝驾崩,孙子汉武帝即位,她自然就是太皇太后。 二是中国古代社会“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窦后的绝对优势在于其他的妃子没有生子,只有她生下两儿一女。 她一直恪守妇德,谦恭贤淑,失宠后地位也没动摇。三是以“黄老”治国,排除儒术,干预政治,打击政敌,把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四是汉朝是个忠孝的朝代,“汉家旧典,尊崇母氏”。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认为孝是做。 7.关于霍光的问题1。 霍光其人性格如何? 霍光为人小心谨慎,做事严谨细致,循规蹈矩。这个也是汉武帝找他作为托孤的大臣的原因。 据说,霍光在宫廷做小吏时候,每天都是走同一条笔直的路工作,每走一步都十分小心。 2。 霍光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霍光政治理念与汉武帝基本一致,他托孤的政策遵循汉武帝“轮台罪己诏”的精神,采取一些收缩政策,避免西汉财政的过度耗费,奠定了昭宣统治时期的繁荣。 霍光秉持汉朝政权前后达2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 3。霍光一生的几大重要转折点? 第一件大事是与同父异母的霍去病相认,得以进入汉武帝宫廷做官; 第二件事被委任为托孤大臣; 第三件事召开盐铁会议成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初步确定霍光执政地位; 第三件事刘旦事件,进一步巩固霍光地位; 第四件事刘贺事件,确保霍光绝对的权力; 第五件事就是皇帝废立事件,权力的巅峰。 同时也开始了汉宣帝对霍光的忌惮,矛盾初显。 4。 霍光有什么特别的喜好? 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养,注意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一定规矩,都要合于礼法。 这些从他废除刘贺的奏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奏章中列举的刘贺的劣迹,多数属于不遵礼法,不守古训的事情。 他重视贤良、文学的作用,从思想意识上来说,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