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北宋灭亡的诗句

1.宋朝的亡国诗词

宋徽宗赵佶被金俘虏后写的,

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影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飞。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遶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醉落魄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

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

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2.请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北宋和南宋的建立和灭亡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3.形容宋朝的句子有哪些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骆宾王《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4.北宋灭亡对南宋诗歌创作的影响

北宋亡国使得南宋的爱国诗人们都有一种心中有抱负和理想,但是受制于南宋统治者的软弱和个人私利而无法实现的尴尬境地。他们不停地呐喊,通过诗歌来抒发感情,希望王师北上,收复故土。这不仅仅是故土情节。而且是因为古代中国都以中原为中国的核心。北方的大片河山沦落于异族之手。这些诗人受到孔孟的儒家思想熏陶,所以这种情节就表现的尤为明显。代表人有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他们创作的诗词主题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爱国,收复国土等,而不再像北宋时期诗人那样题材广泛却少有爱国此类的作品。是大环境影响了诗人们创作的风格和内容。

仅供参考。

5.北宋灭亡对南宋诗歌创作的影响

北宋初期的词,沿袭晚唐、五代的余风,题材和内容都较狭窄和贫乏,多作小令,写艳情,抒闺思。

晏殊、欧阳修的词,不同于花间派的秾艳,也无南唐哀婉,写得清丽婉转,含蓄典雅。但仍未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晏几道的词继承晏、欧的词风,将小令推向了艺术的顶峰。

与晏、欧同时的柳永,使北宋词为之一变。他继承了前代诗词创作的经验,又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在词的题材上有所扩展,反映社会生活内容较广泛。

在艺术上,柳永创制了不少慢词长调,词的语言通俗流畅,音调谐婉,并善用铺叙手法作细致的描绘,其词深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并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使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他还用写诗写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而且不拘音律,使词初步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可以单独吟咏的抒情诗体,对于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后期的许多词人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但另一些词人囿于婉约为正宗的传统观念,并没有沿着苏轼之路走下去。

苏轼门人秦观,承续婉约词风,以创作婉美妍丽、语言工致、音律协和的词而被称之为"婉约之宗"。贺铸作词善用健笔,带有一些豪放之气,但仍以婉约词风为主。

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人,精通乐律,能自度曲,注重词的格律、典雅,铺叙曲折多变,言情体物更加工巧。在提高词的总体艺术水平的同时,推进了词的声律艺术的发展。

这对于南宋格律派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靖康之难,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动乱的社会改变了作家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南宋之初的陈与义等人,在现实的灾难中改变了前期诗风,冲破了江西诗派的束缚,走出了单纯追求技巧的艺术之塔,写出了不少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思的作品。

开南宋爱国诗歌的先河。 南宋散文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不及同时代的诗与词。

靖康之变,中原动荡,社会离乱,王朝的仓惶搬迁,彻底破坏了散文繁荣所需的安定环境。南宋散文基本上就是在这种动乱的背景与理学的氛围中发展的。

这期间没有出现与唐和北宋散文大家相比肩的散文圣手。尽管如此,它仍有不容贬低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其成就最高的多集中在扶危救倾的议论文中,而不是叙事作品,更不是理学家的语录体文字。而且越到南宋面临覆亡前后,反对民族压迫和侵略的愤激之情,报国情怀的慷慨悲壮,在散文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和集中,也更加光彩照人。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胡铨、陆游、辛弃疾、陈亮、叶适、岳飞等人,他们的政论,虽风格各异,但更加锋芒毕露,有很强的现实性。而在南宋灭亡前后的文天祥、谢翱、郑思肖、邓牧、陆秀夫等人的散文作品中,或以奏疏策札,或以游记小品等形式,表现出他们语关时政、言辞激切的特色,沉郁悲壮的情怀。

词到了南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以协音律而又典重高雅为当行本色的李清照,变爱情闺思、离愁别恨,而一抒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流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思。

她善用白描,并以其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语言自然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国难当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少作家以词为武器,发出了抗战复国的呼声。其中有主战派的大臣、将领,如李纲、岳飞,而代表作家为张元干、张孝祥等。

他们上承苏轼豪放词风,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为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揭开了序幕。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在上承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爱国词的基础上,抒发了更为激越愤慨的抗战复国的豪情,壮志难酬的勃郁之气,并创造性地融汇多种文学形式之长,形成了辛词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将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为此,在词史上他和苏轼并称"苏辛",成为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

辛词给当时和后起的大批词人以深刻的影响。与辛弃疾同时的陈亮、刘过和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一批词人,因此被称为辛派词人。

他们的成就与风格固然不尽相同,但作品多抚时感事,充溢豪迈悲壮激越之气,与辛词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南宋后期,另一派词人是以姜夔、张炎、吴文英等为代表的格律派,他们受周邦彦词风的影响,作词追求格律精严,造语精工,意境清幽。

艺术上虽各有所长,而题材却很狭窄。其中虽有一些作品寄托了家国之恨,但情调低沉,反映了当时出现的一些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

宋代的杂剧、南戏,在当时很流行,很可惜大都失传。它们的出现和繁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臻于成熟。

它对于后世,特别是为元代的戏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赞美宋朝的诗句

明·樊玉衡

宣窑簿甚永窑厚, 天下知名昊十九;

更有小诗清动人, 匡庐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

清·弘历(乾隆皇帝)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

题宣德宝石红釉碗

清·弘历(乾隆皇帝)

雨过脚云婪屋垂, 夕阳孤婺照飞时;泥澄铁镞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咏宣窑霁红瓶

清·弘历(乾隆皇帝)

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 比画翻嗤更是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