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蝉》“唐”虞世南 的古诗呀 唐•虞世南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2.求 林 和 凤 的 古诗词北周 庾信《道士步虚词》之七 凤林采珠宝,龙山种玉荣。 唐 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明 吴承恩《醉蓬莱·寿魏国徐公子六十障词》 想龙舟泛浚,梅雨新晴,凤林凝绿。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 唐 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九 凤林戈未息, 鱼海 路常难。” 唐 张籍《凉州词》之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以上供参考。 3.咏蝉的2个诗句“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 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 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 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 4.唐代诗人虞世男的诗句 有那些1、咏舞——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2、咏萤——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3、咏风——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4、咏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赋得临池竹应制——虞世南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6、奉和咏风应魏王教——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7、凌晨早朝——虞世南 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 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 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 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 8、初晴应教——虞世南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5.咏蝉这首古诗你好,回答有点长,选你需要的吧。 诗题:咏 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愿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敢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蝉 作者: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词语解释】 以:因。 高:栖于高处。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薄宦:官职卑微。 芜:荒草。 君:指蝉。 清:清贫,清高。 【诗文赏析】 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6.唐后主李虞诗词有那些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 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一题温庭筠作)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又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长相思 云一〔纟呙〕,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衷”中换邑)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氵宛〕。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或为冯延巳作)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又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黯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闲没个安排处。 (一题李冠作)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一题温庭筠作)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阮郎归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三台令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一题邓肃作) 谢新恩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原缺)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又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又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又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 漏暗斜月迟迟,在花枝。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以下缺十二字) 又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又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 多少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