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同情的成语表示同情的成语 爱才怜弱 怜:同情。爱护人才,同情弱者 出处:鲁迅《病后杂谈》:“永乐皇帝决不像一位爱才怜弱的明君。” 爱莫能助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爱莫之助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不仁,遂以严刑胁应。” 恻怛之心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同“恻隐之心”。 出处:晋·苻郎《苻子》:“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 恻隐之心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扶倾济弱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善余庆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急公好施 指热心公益,乐于施舍。 急公好义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己饥己溺 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济寒赈贫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济困扶危 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济弱扶倾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济世救人 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见哭兴悲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指产生同情心。 矜贫救厄 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救灾恤患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乐善好义 指乐于行善,喜好正义。 2.描述拿自己的痛苦来博得别人的同情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楚楚可怜 拼音:chǔ chǔ kě lián 解释: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怜:爱。原指幼松丛密柔弱,后形容女子形体姿态娇媚可爱,也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令人可怜。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非常可爱 示例:朱自清《阿河》:“古语说得好,'人要衣裳马要鞍'。阿河这一打扮,真有些~了。 近义词:妩媚动人 反义词:望而生畏、令人作呕 故事:晋朝时期,孙绰作《遂初赋》明志,在畎川建房隐居,房前种一株松树,亲自浇灌。邻居高世远看见说:“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绰说:“枫树、柳树虽然长得合抱那么粗,又能派什么用场呢?” 3.描写朋友惜别情景的诗句送别诗不是几首了 是N首了 总够你用吧 能算最佳不?谢谢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 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 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 4.描写处境的成语空城计 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 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抱火卧薪 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或指险事即将出现。 出处:语出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暴腮龙门 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 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出处:《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巨灵迹犹在,去长安九百里。 江海大鱼洎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腮龙门。” 弊车羸马 弊:破;羸:瘦弱。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出处:《三国志·吴书·刘繇传》注引《续汉书》:“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 不上不落 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姐姐……何苦把这个书生哄得他不上不落的,呆呆地百事皆废了。” 不死不活 说死没死,说活未活。 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八:“箕子虽不死,然便死却又到了,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不知所厝 厝:放置;安排。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晋·庚亮《让中书令表》:“忧惶屏营,不知所厝。” 不知所措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不知所错 错:错开;处置。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无度,严诛列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 池鱼幕燕 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出处: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出头之日 出头:摆脱困境等。 指从困厄、冤屈、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 出处:元·无名氏《庞娟夜走马陵道》第三折:“如今佯推风疾举发,白日里与儿童作戏,到晚间共羊犬同眠。 不知几时才得个出头之日。” 春冰虎尾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 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出处:《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寸步难行 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 出处:唐·杜甫《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难移 连一步都难移动。 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当年在小舟中,寸步难移。” 弹铗无鱼 铗:剑把。 指处境窘困,有求于人。 弹尽粮绝 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 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 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 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弹尽援绝 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 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 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倒悬之急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后汉书·臧洪传》:“北鄙将若倒悬之急。” 倒悬之苦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 出处:《元史·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釜鱼幕燕 生活在锅里的鱼、筑巢在帷幕上的燕。比喻处境极不完全。 出处:语出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今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孤魂野鬼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出处:钱钟书《围城》:“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虎尾春冰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出处:《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黄杨厄闰 黄杨:树木名;厄:困苦;闰:闰年。 旧时传说,黄杨木难长,遇到闰年,非但不长,反而会缩短。比喻境遇困难。 出处:宋·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火热水深 ①犹水深火热。 比喻十分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