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的赏析蜀道难,李白的诗作即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险峻山势崎岖,从这幅描绘细腻、刻画生动的青绿山水可窥一二。 画面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走到桥前,黑马作惊蹶停步之态,作者可能想借此动作表示唐玄宗避难途中的惊慌心理吧。 嫔妃们则身着胡装戴着帷帽,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表示长途跋涉的劳累。另外,作者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设色,不加皴斫,保持着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遗风,但却做到了色不压线,保持着线的节奏美,并能达到色彩明丽和谐,格调典雅,使得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色彩绚丽却沉着和谐。 此图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李氏父子的绘画风格。观察这幅《明皇幸蜀图》,不论从山石配置的左右对称性,或嫔妃、仕女的头饰、鬃马等造型都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样式,这些均可从唐代山水壁画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马俑中发现类似的范例。 不过,虽然这幅图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经宋人辗转反复临摹,现在看到的这幅《明皇幸蜀图》已渗入了宋人对山水结构的理念。画左边还安排有一队人骑正在栈道上行进。 此画构图雄奇,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在构图意识上进行了创新,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人物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马匹、骆驼也描绘得生动有趣。 画上奇峰、峻岭、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细线勾出,而且作者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改变了以往画山石只能表现出山的象征形象的作法,这在唐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 2.昭君出塞图的诗歌鉴赏黄沙堆雪暗龙庭, 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 错教红粉怨丹青。 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 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 2、《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王思廉(1238—1320),字仲常,获鹿人。生于元太宗十年,年八十三岁。幼年好问,至元十年,(公元一二七三年)世祖召见,颇见优待,累迁典瑞太监。尝建议柬宫“殿下府中宜建学,宫俾左右近侍常亲正学,必能裨辅明德”太子深以为是,官终正奉大夫,卒谧文恭。思廉能诗,颇为当时文人所重。 王思廉,字仲常,真定获鹿人。幼师太原元好问。既冠,张德耀宣抚河东,辟掌书记,复谢归。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遂召见,授符宝局掌书。十三年,姚枢举为昭文馆待制,迁奉训大夫、符宝局直长。十四年,改翰林待制,尝进读《通鉴》,至唐太宗有杀魏徵语,及长孙皇后进谏事,帝命内官引至皇后阁,讲衍其说。后曰:“是诚有益于宸衷。尔宜择善言进讲,慎勿以渎辞烦上听也。”每侍读,帝命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太师月赤察儿、御史中丞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掇立察等咸听受焉。帝尝御延春阁,大赉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 十八年,进中顺大夫、典瑞少监。十九年,帝幸白海,时千户王著矫杀奸臣阿合马于大都,辞连枢密副使张易。帝召思廉至行殿,屏左右,问曰:“张易反,若知之乎?”对曰:“未详也。”帝曰:“反已反已,何未详也?”思廉徐奏曰:“僭号改元谓之反,亡入他国谓之叛,群聚山林贼害民物谓之乱,张易之事,臣实不能详也。”帝曰:“朕自即位以来,如李璮之不臣,岂以我若汉高帝、赵太祖,遽陟帝位者乎?”思廉曰:“陛下神圣天纵,前代之君不足比也。”帝叹曰:“朕往者有问于窦默,其应如响,盖心口不相违,故不思而得,朕今有问汝,能然乎?且张易所为,张仲谦知之否?”思廉即对曰:“仲谦不知。”帝曰:“何以明之?”对曰:“二人不相安,臣故知其不知也。” 二十年,升太监。思廉以儒素进,帝眷注优渥。尝疾,赐御药,顾问安否;扈跸,失所乘马,给内厩马五匹;盗窃所赐玉带,更以玉带赐之。裕宗居东宫,思廉进曰:“殿下府中,宜建学官,俾左右近侍,尝亲正学,必能裨辅明德。”裕宗然之。裕宗尝欲买甲第赐思廉,思廉固辞。二十三年,改嘉议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兼少府监事。籓王乃颜叛,帝亲征,思廉间谓留守段贞曰:“籓王反侧,地大故也,汉晁错削地之策,实为良图,盍为上言之?”贞见帝,遂以闻,帝曰:“汝何能出是言也?”贞以思廉对,帝嘉之。二十九年,迁正议大夫、枢密院判官。大德元年,成宗即位,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仍枢密院判官,以病归。三年,起为工部尚书,拜征东行省参知政事。七年,总管大名路。八年,召为集贤学士。十一年,授正奉大夫、太子宾客。仁宗即位,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延祐七年卒,年八十三。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追封恒山郡公,谥文恭。 3.明皇秉烛夜游图翻译谁能提供一下这篇诗歌的现代文翻译①明皇,唐玄宗李隆基。 诗就图画所绘,极写唐玄宗沉溺女色宴乐情景,最后以其晚景凄凉作结,生出讽谕题旨。婉而多讽,意境和谐,叙写明快而转折自然,为其艺术特色。 ②花萼楼:唐玄宗于兴庆宫西置,名花萼相辉,简称花萼楼。“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 ”见《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③紫衣:指宦官。 《新唐书·车服志》:“以紫为三品之服。”《宦者列传序》:“开元天宝中,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馀人。” ④大家:蔡邕《独断》:“亲近侍从官称(皇帝)曰大家。 ” ⑤爇(ruò若):燃烧。 ⑥海棠:指杨贵妃。《太真外传》:“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 于时卯酒未醒,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韵残妆,钗横鬓乱,不能再拜。明皇笑曰:‘海棠春睡未足耶?’” ⑦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乐府诗集》引《唐逸史》云:“罗公远多秘术,尝与玄宗至月宫,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名曰‘霓裳羽衣’。帝默记其音调而还。 明日召乐工,依其音调作《霓裳羽衣曲》。”又《太真外传》说《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 ⑧知更宫女:宫中专管更漏,报告时间的宫女。 铜签:铜铸的更签。 《陈书·世祖本纪》:“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令锵然有声,云‘吾虽眠,亦令惊觉也’。” ⑨共言:唐明皇说。共,敬词,以示恭敬或荣幸。 ⑩愁成娇:害怕杨妃受寒而现出令人爱怜的娇姿。 (11)羯(jié杰)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相追续:续,一作“逐”。指各种乐器竞相演奏。 《太真外传》:“上尝梦十仙子,乃制《紫云回》,并梦龙女,又制《凌波曲》。二曲既成,遂赐宜春院及梨园弟子并诸王。 时新丰初进女伶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授焉。 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 (12)“此时”二句:化用聂夷中《田家》诗:“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3)姑苏台:在苏州城外姑苏山上。 《述异记》:“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 周旋诘曲,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 官妓千人,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14)江都宫:隋炀帝在江都郡(今扬州市)的行宫。 《隋书·炀帝纪》:炀帝曾征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唐宋人多以放萤为江都事。 《唐诗鼓吹》载李商隐《隋宫》诗注引《广陵志》:“扬州有炀帝放萤苑。”今扬州古迹仍有隋萤苑。 (15)一般:一样。《唐摭言》载,刘虚白举进士,帘前献诗曰:“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火一般风。” 诗中说唐玄宗与前代因荒淫亡国的夫差、隋炀帝一样。 (16)烽火:本指古代报警的信号,后指战乱。 《太真外传》:“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反幽州。……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上幸巴蜀。” (17)蜀道归来客:指唐玄宗。长安收复后,玄宗自蜀中回京,故称。 (18)南内:即兴庆宫,以其在蓬莱宫之南,故名。明皇自蜀归后居于此。 《太真外传》:“上皇既居南内……至德中,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淋铃》曲,曲卒,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亦为感伤。 ” (19)返魂人:指杨贵妃。杜甫《哀江头》诗云:“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20)梧桐夜雨秋萧瑟: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句意。 4.<海棠美人图>[明]唐寅 诗词鉴赏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其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按: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典故流传后,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进一步把“海棠春睡”人格化了。到了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 /view/744043.htm 5.古树杜睿诗歌鉴赏《古树》 作者:杜睿 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 古树特点:生命力顽强,有明确的信仰,意志坚定决不动摇。 杜睿(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仍不屈。性傲,设竹门,午睡或有事时从外加锁,客来必须在外坐等,虽大官至也如此。曾作《与孙豹人书》,劝孙枝蔚勿仕清廷,“毋作两截人”;钱谦益来访,闭门拒不接见。杜□夙负济世大志,因不愿效力清廷,寄情于诗文之间。死于扬州。 杜睿诗学杜甫,遗貌取神,遒宕清逸中时有气势,五律尤佳。吴伟业曾说:“吾五言律得茶村《焦山》诗而始进。”其诗多登临及与友朋交往之作,《初闻灯船鼓吹歌》是他早年成名的长篇;明亡后诗多寓兴亡之感。如《关山月》、《焦山》、《燕矶感旧》等。他在《古树》中写道:“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可见其情怀。 6.诗歌鉴赏《昭君出塞图》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 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 龙庭,指匈奴集合祭天的地方。③ 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 《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 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