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在桂花飘香的季节里”写一句话桂花飘香的季节 自古以来,芳国之中,桂花属花中上品,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不少骚人墨客无不为其芳魂而倾倒、折腰、赞叹,写下了篇篇不朽诗词,绘就了幅幅绝世丹青,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 打开唐诗宋词,信手翻动,不时可看到以桂花为题材写的诗填的词。在诗人词客的饱蘸浓墨的神笔下,桂花的神韵、灵气、风格、情感、多姿表露无遗;借桂花抒情,借桂花寄志,借桂花赞美大自然,无不淋漓尽致。“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是唐朝玄宗年代名相张九龄在其《感遇》一诗的首联起句。张九龄的诗,高雅清淡,情致深婉。在诗中,诗人表面上写兰桂,实际上是借兰桂的清远高雅和芳洁品质,来寄托以美德自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说到这,历史上的科场考试,金榜题名,还留下一个借咏桂定状元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史载明朝弘治年间,科场秋考,当时赴考的广东举子伦文叙与湖广举子柳先开,同压群才,各有千秋,需殿试由皇帝出题定胜负。皇上指明月为题,命两人各成绝句一首。柳先开先声夺人,一挥而就:“读尽九洲十国赋,吟成四海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而伦文叙更成竹在胸,笔走龙蛇:“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遇文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无疑,伦文叙的诗更切题,当即被皇上点为状元。 桂花是在秋天开的,因而欣赏桂花,最佳时间当然是在中秋前后。当一轮明月清辉如水倾泻在大地,清风除除送来阵阵的郁浓桂香,这时,你的心里就会平添一种难以言状的惬意和骚动,总感到秋天这个诗意季节,到处充满了诱惑,使人有种动情、幻想之感,浮想翩翩,这种感情在天上地下交织着。秋深桂独醉,露冷月温馨。秋意、桂花与明月,自然形成了一个绝美、绝色、绝景的诗意之夜。正如李峤的《桂》诗中赞叹:“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可以说,秋花之香,莫能如桂。桂花枝上淀放的是无限温馨的月光,而当沐浴在宁静的月光清辉下,一股浓郁的桂香随着清风除除送来,秋的无尽遐思又无声地涌上人们对月当歌的放飞思绪,心驰神往。 说来也是。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桂树是天上月宫中之圣物。白居易有诗曰:“偃蹇月中桂,结根在青天。”桂与月的有不解之缘,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禁中赏月延桂。”《本草拾遗》云:“江东诸处,尝于衢路拾得桂子,大如狸豆,破之辛香,故老相传是月中下也。”《禅林备览》也云:“有梵僧从天竺鹫山飞来,云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落。”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以及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正是此俗的写照。中秋之夜踏月捡桂的活动,至今在南方一些地方尚有此习俗。 不过,桂香四溢,有人说满树的桂花一齐开放,是桂的缺陷,是不留有余地。清代著名作家李渔在其《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籍,何不留将次第开?”可对此,我则持相反的观点。桂花齐放,芳香四溢,这不正是桂花胸襟坦荡的可贵品质吗?其实,桂花的花期还是较长的,从中秋到来年开春,可以开数批次。 我之所以对桂花有偏爱,还有是因它不与春风喧哗,不骄不傲,喜与凌霜结伴。对这,誉满古今,被世人称为“诗仙”的唐朝浪漫诗人李白是这样对桂花评价的:“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喧。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不难想象,在秋风萧瑟色中,大地百花暗淡,众芳凋零,桂花却在此刻凌霜放情怒开,独特的芳香在长空中漫飘,花的芳香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质朴和高雅的享受。这时,谁人不说这是多么舒心啊!这是多么令人迷痴的桂花啊!而且你还也会深深感受到桂花享誉“凌霜仙子”的赞美并不过分!爱好诗情的我,也禁不住写下《月下赏丹桂》一诗,抒发对桂花的赞扬之情:“谁将丹桂月中移,香溢人间处处诗。风骨枝枝持本色,清心片片颂秋辞。不喧春色争娇俏,敢傲凌霜肆意姿。最是清辉秋月夜,谁心不动为花痴。” 2.有关桂花的资料谁有桂花--九里飘香 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英名:Sweet Osmanthus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 别名:木犀、木樨、丹桂、金桂、岩桂、九里香 科名:木樨科 产地与习性:产中国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和湖北等省区均有野生,印度,尼泊尔,柬埔寒也有分布。 为常绿灌或小乔木。喜光,但在幼苗期要求有一定的庇荫。 喜温暖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适生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壤土,忌碱性土和积水。 通常可连续开花两次,前后相隔15天左右。花期9-10月。 形态特性:株高约15m,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叶对生,椭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花簇生叶腋生成聚伞状,花小,黄白色,极芳香。 繁殖与栽培:播种、压条、嫁接和扦插法繁殖。当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实生苗始花期较晚,且不易保持品种原有性状。 压条繁殖,用于繁殖良种。嫁接繁殖是常用的方法,多用女贞、小叶女贞、小蜡、水蜡、流苏和白蜡等树种作砧木,行靠接或切接。 扦插繁殖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进行。移植常在秋季花后或春季进行,也可在梅雨季节移栽,大苗需带土球,种植穴多施基肥。 盆栽桂花,夏季可置庭院阳光之下,不需遮荫,冬季在一般室内即可安全越冬。病虫害有枯斑病、枯枝病、桂花叶蜂、柑橘粉虱、蚱蝉等。 应用:桂花终年常绿,花期正值仲秋,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园林中常作孤植、对植,也可成丛成片栽植。为盆栽观赏的好材料。 ------------------- (一)名称 学名:桂花 ,英名:Osmanthus,别名:桂花别名很多:因其叶脉如圭而称“桂”;它纹理如犀,又叫木犀;以其清雅高洁,香飘四 溢,被称为“仙友”;桂花又被称为“仙树”,“花中月老”。桂花通常生长在岩岭上,也叫“岩 桂”;桂花开花时浓香致远,其香气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清可荡涤,浓可致远,因此有“九里香”的美称;黄花细如粟,故又有“金粟”之名;桂花为“仙客”;花开于秋,旧说秋之神主西方,所以也称“西香”或“秋香”;桂花的花朵很小,但香气浓郁,被人称为“金秋骄子”;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桂花的花朵是管状的,由五个小瓣瓣联合组成,叫“花冠管”;汉晋后,人们开始把桂花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编织了月宫吴刚伐桂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亦称“月桂”,因此,月亮也称“桂宫”、“桂魄”。 (二)产地与分布: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也有分布。现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湖北等省区均有野生,淮河流域至黄河下游以南各地普遍地栽,以北则多行盆栽。 比较集中的产区为江苏的苏州光福,湖北的咸宁柏墩、浙江杭州满觉找、广西桂林阳朔、四川新乡桂朔等处。此外,武汉、南京、重庆、长沙等城市,近期都有大量种植。 桂花在日本及印度均有栽培。18世纪70年代由我国广州传至英国,英国皇家邱园于1789年开始栽培,以后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引种。 不过,引种成功能够露地栽培的,还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 (三)形态特征: 桂花是常绿阔叶乔木,野生或地栽的高达15米,树冠可达400平方米。 盆栽的成年桂花高达2—3米,树冠可达2—3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时显出皮孔。 常呈灌木壮,密植或修剪后,则可成明显主干。挂花分枝性强且分技点低,特别在幼年尤为明显,因久常呈灌木状。 (四)、生态习性: 桂花喜温暖环境,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质壤土中生长。不耐干旱瘠薄,在浅薄板结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特别缓慢,枝叶稀少,叶片瘦小,叶色黄化,不开花或很少开花,甚至有周期性的枯顶现象,严重时桂花整株死亡;它喜阳光,但有一定的耐阴能力。 幼树时需要有一定的蔽荫,成年后要求有相对充足的光照,才能保证桂花的正常生长。据观察,桂花单株树冠的一侧贴近墙面,或两棵桂花的树冠相互重叠时,贴近墙面的一侧或交错重叠的那部分树冠,很快变的稀疏,影响整个树冠的形体与美观。 可见,桂花适宜栽植在通风透光的地方;桂花喜欢洁净通风的环境,不耐烟尘危害,受害后往往不能开花;畏淹涝积水,若遇涝渍危害,则根系发黑腐烂,叶片先是叶尖焦枯,随后全叶枯黄脱落,进而导致全株死亡;不很耐寒,但相对其它常绿阔叶树种,还是一个比较耐寒的树种,这为北方桂花盆栽提供了可能。 (五)、品种 桂花经过长期栽植、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产生了许多栽培品种。 通过进一步调查清理,已初步确定各桂花品种32个。以花色而言,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以叶型而言,有柳叶桂、金扇桂、滴水黄、葵花叶、柴柄黄之分;以花期而言,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佳之分等。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品种分类,习惯上将桂花分成以下四个品种类型: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形成了四个桂花品种群:四季桂品种群:植株较矮而萌蘖较多,花香不及银桂、金桂、丹桂浓郁,每年多次或连续不断开花,花柠檬黄或浅黄色。 品种有大叶四季桂、小叶四季桂。四季开花,有“月月桂”、“日香桂”、“大叶佛顶珠”、“齿叶四季桂”等品种。 银桂品种群:秋季开花,花色纯白。 3.以“桂花飘香我有文章”为主题的征文写作桂花飘香(Kaiser3344倾情奉献) 学校里栽有两棵桂花树.每到中秋,是桂花开花的时节.浓浓的香味弥漫在校园里,令人心驰神往. 两棵桂花树长在教室前的小草坪里,从那里经过,是通往坪下操场的通道,砌着三十几级的青石板台阶.只要不是雨雪天,同学们就沿着这条石板台阶去做课间操,上体育课.两棵桂花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的迎送着他们.当年的学生成了爷爷,他们的孙子又成了这里的学生,桂花的香馥郁了几代人. 桂花树碧枝绿叶,四季常青.树形是伞形,郁郁葱葱,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桂花是淡黄色的小米粒,许多簇拥在一起长在枝节的叶腋处.外看,黄色的花点缀在绿色的叶中,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是校园一道风景.掀开树枝,你会惊喜,馨香四溢,无数的细小花朵蹦进你的慧眼,惹你心房膨胀,“独占三秋压群芳”名不虚传. 开花的那段时日,空气里混合着桂花的浓香,让人陶醉..那香吮吸进肚里生香,心田上也开出了淡黄的桂花.月圆的中秋之夜,“ 玉阶桂影秋绰约”.月宫里的嫦娥也应该是在桂花树下,枕着桂花香小憩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那梦里应该有英俊的后羿吧. 桂花芳香四溢,校园里减少了喧哗,学生们三三两两在桂花树下徘徊,有的拿着书本在树下静静温习功课.微风拂来,飘落少许花瓣,他们就把不慎跌落的花瓣珍藏在书本里,珍藏在自己的淡黄色花季里.花瓣散发的馨香在书里酝酿,愈久醇香. 桂花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似乎是俗气的事,但我宁可俗. 用来“吃”的桂花,就应当“摇”,这样落下的花完整、新鲜、干净.如果任它开过之后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飘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桂花彻底绽开了,住我隔壁的刘老师家的爱人,忙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中午喊我们过来“摇”桂花.我抱着桂花树,使劲摇动.霎时间,桂花纷纷飘落.我看着那下落的花瓣,脱口而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转眼间,篾簟上铺满了厚厚的一层.树上的花浓密,一次“摇”不尽,就摇第二次,第三次……那带香的桂花雨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着亮晶晶的光泽.镂空的铁栏杆外的行人情不自禁叫我们给送上一捧,顺手放在布衣口袋里,满载迤俪的桂花香继续远行.. 桂花摇落以后,刘老师全家老小齐上阵,把篾簟里的枝叶拣干净,只剩下桂 花.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晒,半个月就晒干了,晒干的桂花也跟我们送一些. 我把隔壁送的晒干的桂花,一部分放在铁罐里.备课到深夜,就用些许和在茶叶中泡茶,疲劳都散在茶霭里.还有一部分放在搪瓷罐里,和上白糖跟蜂蜜,久置.再打开,那股甜香扑鼻而来,嗅着芬芳又仿佛回到了桂花连绵不断开花的时日.我用桂花蜜包在发酵的面粉团里做馅,叫桂花包,咬上一口,香津津的. 摆在街口烙饼的小师傅把晒干的桂花烙在饼里,赶路人花上一块钱买上一个就能品尝桂花的甜香. 我们这里还有土特产——陬市桂花糖,糖管子里尽是桂花蜜,嚼着,蜜花香韵味无穷.这陬市桂花糖还是过年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桃花源里的擂茶也有桂花一味,随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只远近……”那桂花特有的甜香混合在诗文中篆刻在每一个游人心里. 全年,整个学校都沉浸在飘香怡人的桂花香中.。 4.古代科举状元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