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的诗各一首微生物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鞕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植物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动物 寒雀 [宋]杨万里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 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 生态环境 不知道。 2.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蝉吸取树汁,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因此食物链是:树(或植物)→蝉→螳螂→黄雀.如果黄雀被大量捕杀,螳螂因天敌减少,数量增加,捕食的蝉增多,导致蝉的数量减少,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蝉的数量将减少. (2)黄鼠狼和鸡,黄鼠狼吃鸡,黄鼠狼偷吃鸡是为了获取食物来生存的,因此黄鼠狼和鸡之间是捕食关系.故“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没安好心的原因是黄鼠狼和鸡之间是捕食关系. (3)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因此,“沧海桑田”是指 海洋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其寓意是世事变化很大. (4)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原体(HIV)侵人人体后,攻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HⅣ是直接破坏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适应和相互影响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山清水秀”、“穷山恶水”现象,说的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 故答案为:(1)减少 (2)捕食 (3)海洋 (4)三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适应和相互影响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形容适应环境的词语不便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宋书·索虏传》:“道理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 不习地土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出处:《南史·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不习水土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不习水土 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 出处:《通俗编·地理引南史·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宋弁答曰:当是不习水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