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小孩子不知烦恼的诗清平乐 辛弃疾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收录了一首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如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袁 枚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居易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高 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桑茶坑道中》其七)与《安乐坊牧童》: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2.形容忧愁的诗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春日喜逢乡人刘松》 作者:李咸用 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生民有恨将谁诉,花木无情只自红。 莫把少年愁过日,一尊须对夕阳空。 3.有首诗是形容少年不知烦恼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4.有首诗是形容少年不知烦恼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5.形容忧愁的古诗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关于愁情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敦煌词)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敦煌词)暗里回眸深属意。 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景《摊破浣溪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李煜《菩萨蛮》)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李煜《临江仙》)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钱惟演《玉楼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玉楼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笙歌散进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 (欧阳修《浪淘沙》)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王安国《清平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