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迫不及待的词语有哪些形容迫不及待的成语——刻不容缓、急不可待、急不可耐、十万火急、迫在眉睫、跃跃欲试、夺门而出、急于求成、火急火燎。 急不可耐 jí bù kě nài 【解释】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状语;形容心情急切 【近义词】急不可待 【反义词】慢条斯理 【例句】阿来《尘埃落定》第六章:“哥哥急不可耐地开口了:‘叫他们出双倍价钱!’” 2.形容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一个人的诗1、宋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白话译文: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2、唐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话译文: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3、宋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白话译文: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4、唐 李白《长相思·其一》:“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白话译文: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5、唐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白话译文: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3.形容迫不及待的成语有哪些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急如星火、十万火急、急不可耐 1. 刻不容缓 拼音: kè bù róng huǎn 解释: 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历又吉,何疑?事不容缓。” 2. 迫在眉睫 拼音: pò zài méi jié 解释: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出处: 《庄子·庚桑楚》:“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列子·仲尼》:“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 3. 急如星火 拼音: jí rú xīng huǒ 解释: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出处: 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 十万火急 拼音: shí wàn huǒ jí 解释: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出处: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 5. 急不可耐 拼音: jí bù kě nài 解释: 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4.形容迫不及待的词语有哪些形容迫不及待的成语——刻不容缓、急不可待、急不可耐、十万火急、迫在眉睫、跃跃欲试、夺门而出、急于求成、火急火燎。 急不可耐 jí bù kě nài 【解释】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状语;形容心情急切 【近义词】急不可待 【反义词】慢条斯理 【例句】阿来《尘埃落定》第六章:“哥哥急不可耐地开口了:‘叫他们出双倍价钱!’”。 5.形容迫不及待的成语有哪些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急如星火、十万火急、急不可耐 刻不容缓 拼音: kè bù róng huǎn 解释: 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历又吉,何疑?事不容缓。” 迫在眉睫 拼音: pò zài méi jié 解释: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出处: 《庄子·庚桑楚》:“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 《列子·仲尼》:“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急如星火 拼音: jí rú xīng huǒ 解释:星火:流星。 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出处: 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十万火急 拼音: shí wàn huǒ jí 解释: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出处: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急不可耐 拼音: jí bù kě nài 解释: 急得不能等待。 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 6.疏影寒梅清且浅,下一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 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首联极目骋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 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