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人生病了,形容自己的心里很难受的诗句《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上面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简要分析第三句中“惊坐起”一语的传神之处。 2.描述生病的诗句有哪些1、《病中感怀》 唐代:李煜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译文: 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2、《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3、《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4、《一丛花·初春病起》 宋代: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译文: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5、《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唐代: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译文: 寓居寺院挡不住思乡的感情,潇湘之夜又勾起愁思绵绵。病卧寺庙却仍然一心向“道”,羽人国常在你梦里绵延。体悟大道而喜爱“知止不殆”的嘉训,遗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残月微光映照着空壁石岩,虚掩门扉等候秋虫入室长鸣。 承蒙厚爱,赠与我黄金一般贵重的诗作,欲酬杂佩,却使我羞愧汗颜。碧天云霄,本没有来去之路,就让我写下这首诗消除离人忧怨。 3.形容有病的老人诗句1、形容老年人身体不好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2、原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4、简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