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与禅

1.禅宗与宋词唐诗

王安石《雨霖铃》:“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认为尘世间这些追求,转眼成空,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佛教思想。

黄庭坚《渔家傲》下片:“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词中所写菩提达摩在中国传佛情况,直如一部禅宗发展简史。

苏轼《西江月》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信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似梦。“表现了作者的佛教人生观。

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名句:“帘外无风,花影频移动。”金圣叹评曰:“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只一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以动写静,这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金圣叹的评论道出了佛教对欧阳词的影响。

2.佛家经典诗

佛家禅语精释分类:默认栏目 NO1: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个人问\“你是观音吗? \” 那个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 \”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 NO2: 佛祖欲将衣钵传给弟子,于是召集弟子到讲坛前,手中拈着一枝鲜花面向众弟子默默无语,弟子们不解佛祖的心意,默默相对不断猜测,只有大弟子大迦叶看着佛祖手中的鲜花微微笑了起来,于是佛祖也笑了,将衣钵传给了他。 在芸芸众生中我也拈起一朵花,众人笑我哧笑我傻,不解我意,只有一人看我手中的花微微笑了起来,于是我也笑了,而这人最终成了我的知己……真正了解彼此的人,才能最终成为知己。

NO3:缘 林黛玉问贾宝玉\“这么多的姐姐妹妹你怎么会舍得? \” 贾宝玉回答\“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林黛玉再问\“水在流,你又怎么留得住? \” 贾宝玉回答\“飘去,飘不去\” 这就是缘,飘起来的是有缘,飘去的是无缘。

爱情如此 NO4:拿起放下 五祖将衣钵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弟子有一日出师远行,五祖对弟子非常满意,于是送行到江边并欲亲自驾船渡弟子过江。弟子双掌合十\“老师已经度我,不必再渡。

\”然后飘然离去,始称为六祖。简单一句话,六祖的境界已经在五祖之上。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身边的来来往往的人,有多少是擦肩而过,有多少是刻骨铭心。可是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人陪我们度过了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断,而人生的大部分路途,还是由我们自己走过来的。

NO5:地狱与天堂 一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根本坎不下我的头。 \”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

白隐方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

\” 地狱与天堂,只在剑出剑入之间,白隐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心情之好坏,也只一念之间,我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NO6: 老和尚问小和尚\“风吹旗飘,你说是风动呢还是旗在动? \” 小和尚回答道\“是风在动。

\” 老和尚摇摇头,小和尚又说\“那么是旗在动。\” 老和尚又摇摇头说\“是你的心在动。

\” 事物是随自己的意愿的改变而改变的,这不是说事物本质上的改变,而是在对待事物时,我们最初总是先以主观的去判断事物的好坏。原先自己喜欢的,就会把自己喜欢的和愿意保留的东西被一次次在心里放大着,所以当看到这件事物时会觉得是美好的,反之者会觉得是丑陋的。

NO7: 两高僧在进行辩论, 第一个高僧说道\“我心中有一面镜子,每天都不断的擦拭,使它明亮照人,足以鉴我。\” 第二个高僧只说了一句\“我心中没有镜子,何用擦拭!\” 第一个高僧听毕自愧不如。

想要遗忘就好像是我们心中的一面镜子,每天不断的擦拭,它只会越来越清晰。 只能当心中空无一物时,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NO8:指头与拳头 在日本,游僧借宿寺院,须以法战赢了寺院代表方可。某日,一游僧在法战中遇到寺院的一个天生愚钝的独眼和尚。

法战毕,游僧跑到方丈那边,承认自己被败,并讲述了法战的整个过程\“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 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

\” 游僧去后,独眼和尚找到方丈,要找游僧算账,说他侮辱了自己\“哼!他瞧我独眼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因他是客,我以礼相待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非常幸运。

谁知他竟举起三个指头,暗示我有三只眼。我受到侮辱,举起拳头正要打他,谁知他拔腿就跑到你这变来了。

\” 每个人都能从指头与拳头里看到那个真我,品行几多,道行几多,学养几多,全在你对指头与拳头的诠释上了。 NO9: 梁王请高僧到自己的国度讲经说法,他指给高僧看沿途的僧舍佛阁\“高僧,你看这三十座寺庙佛堂都是我为佛祖修建的,这算不算功德? \” 高僧淡淡一笑\“不算!\” 那什么才算是功德呢?有人是这样解答的:夫妻是一对同路人,一条穿越高山草地沙漠的路需要两个人彼此扶持着走过,见到美景的时候一同感叹,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要牵手一同度过,当有一天两人白发苍苍时,你满怀深情地对你爱人说\“我愿来世还与你做夫妻。

\”这才算是功德。 NO10: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钩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是就是有一点危。

3.与禅则千传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情境相同的古诗及出处作者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瑟有弦五十条。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 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 》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 寰宇记》说 :“ 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 )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 ”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 ”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 ,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

4.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个人感觉不一样 楼主应该是个雅人啊 书本上有总结 楼主自习体味下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5.茶与禅对联浅析 诗词对联 佛教网 般若文海

地府有幅对联:上联云:“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 下联云:“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 横批是:“你可来了” 杭州城隍庙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乐山凌云寺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应县净土寺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枣庄龙泉寺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张大千题绍兴戒珠寺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张掖大佛寺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济南千佛寺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杭州灵隐寺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大雄宝殿、台湾台中慈善寺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观音阁问观音为何倒坐 恨众生不肯回头 潮州开元寺观音阁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凤阳龙兴寺、台中宝觉寺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广东南华寺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