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平韵与仄韵怎么区分古人发音也有四声,但与普通话四声不同。 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平就是平声,上、去、入都是仄声。普通话将平声分成了阴平、阳平两种,还都属于平声,而“入”声已经消失,古代读入声的字,在普通话中分别合并到其它声调中了。 例如“阔”,普通话读去声;再如“索”,普通话读上声。等等。 现在生活在南方某些地域的人,还保留着古读音,他们分辨古诗词的平仄不难。生活在北方一直讲普通话的人,怎么区分古诗词中平韵与仄韵呢?这并不难,可以通过韵书查找。 古韵书使用最普遍的是《平水韵》,它将诗词中常用的汉字分了平仄,并分别将押韵的字排在一起,分成韵部。现代人写近体诗可以依据《平水韵》的平仄和韵部。 2.诗歌平仄音怎么分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3.古诗词里“看”字作为仄音读的例子仄声是指汉语拼音的3、4声,平为1、2声。所以基本所有带看的诗词中的看都是仄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日看尽长安花 年年不带看花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看山有色 看水成秋色 相看两不厌 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瀑布挂前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远看山有色 看水成秋色 相看两不厌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昔看**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收起 4.古典诗词中的平,仄,诗句如何区分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例如:妈 麻 马 骂 (阴平)(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