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诗歌鉴赏术语 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托物言志: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 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议论:对某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事物、景物或人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表现内心感情。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颇具匠心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2.诗歌鉴赏答题词语常用的套话有:本诗运用……表现手法,通过……(诗句分析),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 这些不见得在一道题都用得上,要因题而异。 “意境”常用词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凉 常见人物形象: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豁达;踌躇满志、自信潇洒;金戈铁马、转战沙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孤傲高洁、独守节操;寂寞愁苦、身世飘零;怀才不遇、沉郁郁愤;辛苦劳作、纯朴善良。 语言特色: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华美、隽永、明快、凝练、简洁、幽默、诙谐、朴实无华、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沉郁中见豪放、平淡(朴素)之中见真情、细节中见真情。 表达效果: 别具匠心、脍炙人口、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形神兼备、境界壮阔、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言近旨远、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细腻传神、见解独到、引起共鸣、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慰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诗人感情: 愉快、欢快、激动、沉郁、悲愤、愤慨、哀伤、感伤、忧愁、沉痛、怨恨、徘徊、惆怅、壮志难酬、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等。 3.诗歌鉴赏专业术语古代诗歌鉴赏专业术语 ——评价主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劲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分析手法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典故、对比 ——侧面描写 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 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行尽相(态)诗情画意 ——议论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 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词藻华丽、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明快、沉郁顿挫、苍凉(杜甫)、雄健、雄泻、清新、自然、普素:如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如李白诗 沉郁顿挫:如杜甫诗 俊伟奔腾、雄浑豪迈:如边塞诗 委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如用典诗和咏史怀古 平实、直白:如白居易 ——思想内容 忧国忧伤、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者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杀敌报国、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诗歌结构 作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无成 ——行文技巧 虚实相生、水**融 ——诗歌情感 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想之情、怀故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对国家惜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一般分为六类:借景抒情、咏史怀古、伤春惜别、山水田园、托物言志、边塞诗 ——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般起:借景抒情、营造氛围、塑造背景、衬托人物品质、以景衬静、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 ——描写手法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表达技巧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创作手法:赋、比、兴 表现手法: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烘托) 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或双关) 用典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调用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 ——表达特点 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直切深刻平易近人; 清新雅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入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含蓄携永:“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绚丽飘逸:色彩缤纷、景象瑰丽、变化莫测 ——形象 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生活图画。一般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品质、情操和思想感情;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自己。 自然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表现 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怎么写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 结合、化静为动、练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闷); ——写什么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4.古诗鉴赏的专业术语古诗鉴赏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偶,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偶, 双关,顶真,设问,反问, 双关,顶真,设问,反问,互文 描写技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技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 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 物言志,用典抒情, 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 渲染, 渲染,烘托 行文结构: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行文结构:欲扬先抑,卒章显志,以 景结情,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景结情,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画龙 点睛,过渡,铺垫, 点睛,过渡,铺垫,伏笔 语言特色:清新淡雅,质朴,绮丽, 语言特色:清新淡雅,质朴,绮丽, 隽永,简练,含蓄蕴藉,浅近明快, 隽永,简练,含蓄蕴藉,浅近明快, 晦涩 刻画人物特点:粗笔勾勒,白描, 刻画人物特点:粗笔勾勒,白描,浓 墨重彩,体物入微 墨重彩, 写了怎样的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体现的画面 写了怎样的景:以上+评价点评 怎样写景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怎样由景及情:什么景+写景手法+景怎样+怎样的情 形象:相关语句+概括形象特征+结合主旨指出作用效果 炼字:看法+该字在诗句中含义+该字描述景象+营造出的意境或表达情感 诗眼:表达主旨上起的作用+诗围绕字写的内容+在结构上的作用 语言风格: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体现特色+情感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选用的原因+情感 诗句意义:诗句表面意思+深层含义描写作用 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题方式,老师阅卷都是看得分点给分,按步骤答到得分点,对诗歌 情感把握没有太大的偏差, 得分一般都不会低, 答题时用专业术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分的!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包、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 括环境<社会、自然 、人物<语言 语言、括环境 社会、自然>、人物 语言、社会 行动、行动、外貌、外貌、心理>两大类, 心理 两大类, 六小类)、两大类 六小类) 议论、抒情; 议论、抒情; 2、记叙顺序:倒叙、顺叙、插叙、记叙顺序:倒叙、顺叙、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扬后抑、渲染、衬托、对比、先扬后抑、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实、新颖、详略得当等 新颖、5、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 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 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承转合等 承转合等 6、写作手法:小中见大、对比、象、写作手法:小中见大、对比、巧合、抑扬、衬托、烘托、征、巧合、抑扬、衬托、烘托、托 物言志、卒章显志、物言志、卒章显志、悬念 本文巧用对比,把。 和。 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受到。 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 抛给读 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表达了自己主题: 背后那双眼 那一年,我读中二。 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 求笔友启事”。 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 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 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 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两周过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到爸爸喊道: “过来。” 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 “这漪佩,是你吗?” 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 使我本能地起了战栗性的惧怕, 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 “是。” 接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地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 都被撑破了。 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 掉。 我倔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 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它连同生命里许多快乐 与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事隔 30 年, 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 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 说: “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 长的脸,满满的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 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 5.古诗鉴赏答题的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背内容(术语)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 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 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 7.现代诗赏析时常用的术语有哪些一、评价主题 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画龙点睛。 二、 形象 1、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怀才不遇,怀古咏史的形象。 3、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4、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5、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6、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7、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8、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三、 意象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有特定的含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意境: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 雄伟壮阔、明快高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四、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长亭送别 五、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情景交融 2、修辞手法 ①比喻 ②比拟 ③借代 ④夸张 ⑤双关 ⑥反复 ⑦反问 ⑧设问 3、描写手法 ①衬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主体与衬体相反。 ②动静结合 ③虚实结合 ④渲染烘托: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⑤细节描写:真实准确传神。 ⑥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⑦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⑧象征:通过特定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现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 4、结构手法 ①层层铺垫:通过对景物的层层铺垫、渲染来突出主体。 ②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③抑扬法:先扬后抑 先抑后扬 ④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⑤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⑥首尾呼应 六、语言特点与风格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 8.给我一套古诗词诗歌鉴赏的答题格式及方法百度的,看了一下基本能覆盖97%(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 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这是诗歌的答题方法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 (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10.古诗鉴赏答题方法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