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怎么形容温故而知新的好诗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之类似的名人名言有什么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温故而知新的意思

温故而知新释义: إ“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除本章外还有三章。

[编辑本段]温故而知新来源: 《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 卫灵公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遇到合于正道之事,就算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此章的“师”字也有以“众人”来解的。 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可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以他们的缺点来警惕自己勿犯相同的错误)。

子张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何处学来的呢?子贡回答说: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布于世间。有才德的人能把握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普通人则能掌握住末节的部分,世间其实无处看不到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啊。

因此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呢?又何必需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由述而篇及子张篇这两章看来,连负面的例子都可以拿来警惕之用。所以事实上只要有异于己的,都可以为师。

何况能吸收古今知识呢? “可以为师矣”亦有两解:一为这样的人才可以之为师;二为自己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为人师。前者在着重知人,后者强调修己,这两解意义并不相同,虽然兼备这两重的意义,可使得本章更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师”的意义之角度来看,可能还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许来解较为妥适。

[编辑本段]温故而知新的意义 对于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熹的解释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经典。他说:“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

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论语集注》)着眼于教育学的解读,把“温故而知新”视为为师的重要条件。

平心而论,朱熹的理解应该说是对的,但如果仅此而已,恐怕又是不够的。孔子的言说都是有其情境和针对性的。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统摄了孔子对待整个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他是通过言说“为师”的具体事实来阐发其认识论的一般。

[编辑本段]一、何谓“故” 从普遍的意义上看,一切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构成都是可以为后人所用的“故”。在孔子那里,可以分为两类:由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所以,古代的典籍就成了“故”的主要部分,这一类是“故”文本的形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以及成文的典章制度。

在这一方面,孔子主张“博学于文”。另一类是非文本形式,主要是指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礼仪习俗知识。

孔子所强调的闻见之知,就属此类。在孔子那里,所有的“故” 都可能成为学习的资源。

如子贡所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但是,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有选择地“述”。这种选择就是“既述又作”了。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对当时流传的三千多首诗歌,“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成《诗经》。为他的学生以及后来的人选取了有价值的可以知新的典籍。

[编辑本段]二、“故”何以有知新的价值 “故”自身不会产生新,因为“新”的产生要依赖于主体的资质和其所处的情境。但是“故”必有某种品质才能使主体“知新”。

这种品质就是“故”中所体现出来可以迁移到新情境中的抽象道理。这个抽象的道理就是孔子所说的“一”。

孔子的言说方式虽是“泛应曲当,用各不同”(《论语集注》),针对不同的具体人事情境而有不同言说,但其“道”却是一以贯之,他对子贡说:“予一以贯之”D《论语?卫灵公》E。又对曾子也同样说过“吾道一以贯之”D《论语?里仁》E。

虽然,这里的“一”据曾子的理解是“忠恕而已”,也有具体的。

3.温故而知新而引出的成语成语只要四字成语

温故知新【注音】wēn gù zhī xīn【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汉·班固《东都赋》【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结构】连动式【相近词】忆苦思甜【反义词】数典忘祖【年代】古代【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语示列】温故知新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成语例句】◎ 如,以”牛”为主题的一节说话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会联想到下列观点:(1)从牛的昂首形象,想到人们生活在这个改革时代,应像牛一样充满活力;(2)从鲁迅自比一头牛,郭沫若自比牛尾巴,茅盾自比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人应该谦虚;(3)从牛的”犟”劲,想到在学习或工作之中遇到困难,应有这股牛劲;(4)从牛的生理特点---反刍,想到学习应该温故知新;(5)从牛的用途及作用,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像牛一样,为人类作出贡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