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哲理诗词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你可以搜索“哲理诗”,然后点进去。 万象世界,重在自己领略。希望帮到了你。 以下内容节选自搜索: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 那些哲理名句,常常被人们铭记、征引,乃至被视为诗文创作的揩模。世界丰富多彩,哲理诗自然也就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的哲理诗,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其实,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与我们学习相关的诗句,以期共同受益。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2.自然哲理诗词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你可以搜索“哲理诗”,然后点进去。。万象世界,重在自己领略。希望帮到了你。以下内容节选自搜索: 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那些哲理名句,常常被人们铭记、征引,乃至被视为诗文创作的揩模。 世界丰富多彩,哲理诗自然也就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的哲理诗,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其实,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 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与我们学习相关的诗句,以期共同受益。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3.表示道理的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9.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1. 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2.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3.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4.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5.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描写自然的诗文中揭示人生哲理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5.有哪些描写自然的诗问中揭示人生哲理的名句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元行冲传)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 苏轼 题西林壁)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 杜甫)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 欧阳修 戏答元珍)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 王安石 登飞来峰)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 苏轼 后赤壁赋)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 苏轼)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 陆游 游山西村)1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 俞文豹 清夜录)1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 卢梅坡 雪梅)1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 辛弃疾 菩萨蛮)。 6.表达哲理诗句世界丰富多彩,哲理诗自然也就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的哲理诗,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其实,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 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与我们学习相关的诗句,以期共同受益。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7.描写大自然的古诗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文解释】 我只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幽青草,在茂密的树丛上黄莺在频频鸣叫。夜晚春天的潮水向岸边涌来,又赶上一场急促的春雨,在这郊野的渡口没有一个人影儿,只有那空空的渡船在水边静静停泊。 【词语解释】 怜:爱怜,喜爱。 急:猛,快。 野渡:荒僻的渡口。 【诗文赏析】 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 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仕途犹如遨游,无所作为,如同水急舟横。这首诗流露出了作者恬淡忧伤的情怀。 春游西涧,晚雨野渡,看似一幅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以情写景,借景抒情。 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深树、自得其乐的黄鹂、急水中的横舟,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这与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是分不开的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首诗的原来题目是《归桃源乡》。 桃源山就是作者刘眘虚的隐居之处。那么这首诗就写作者在桃源山隐居之处那超尘脱俗的志趣的。 整首诗透露出隐居环境的舒适和安逸。白云、青溪、落花、流水。 这是先天的自然环境,还有作者本人的心境。点缀出一幅色彩清新幽雅的图画,真是让人美不胜收,心驰神往。 词句之间如行云流水,恰到好处,描绘的景色也同样是清静而得趣,幽静而淡雅。看后我真想遍寻此处。 太美了,那是我理想的桃源,真是一个让人见而忘返的好去处。作者在这如此美妙的地方,仍然不能忘记的是读书。 这才是为这如此美好的地方添上重重的一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才能领略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心神俱佳的氛围。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语句对仗之工整,环境这恬静,无不透露出这才是读书的好地方。这才是大家所认为的家园。 受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影响很深,据说作者喜与僧道交际,显然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但是能够在在如此清幽之地,保持读书人和高尚情操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的写作和修饰丝毫不比王维差,且有明显略胜一筹的优势。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是我较早加以背诵和记录的诗词。 诗情画意,闲云野鹤,潇洒舒坦,优哉可羡。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1.短篷——小船。 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 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 "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解】: 1、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 以珍珠。 2、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坠楼人,绿珠是石崇爱妾,孙秀想占有她,石崇怒而不给,孙秀便在赵王(司马伦)前陷害石崇,崇因此被捕。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主子)前。”乃投于楼下而死。 【韵译】: 繁华往事,已随沉香烟尘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坠楼的绿珠美人。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大概写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 思。 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