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应军人尚武和战斗精神的古诗词 越多越好国殇 屈原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埋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梅岭三章》 陈毅〔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2.尚武精神的名言1、(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释义: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释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释义:用兵的原则,从精神上瓦解敌人是上策,攻打城池是下策;以征服人心为上策,单纯依靠武 4、(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释义:由于种种原因,先打了败仗,或是先被置于了败算。 善于用兵的人会因势而行,利用这种局势,取得最终的胜利——具体方法那就不一而足了,比如对败军进行利害陈词,振奋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或是利用敌人胜利后的麻痹,而进行合理的反击。 5、(**)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释义:敌人进攻的时候我方退守,敌人退军时,我方要追击。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时,我军要对其扰乱,当敌人疲劳的时候,我军要乘胜追击。 6、(**) 知己只彼,百战不殆。 释义: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 扩展资料: 尚武精神---天行健的最佳注释,尚武精神常为国家动力的源泉。文和武,正如一阴一阳之道。 文武结合,方为完人。国家之强盛,也需要文武结合,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智慧表现 缺乏智慧的意志力是虚弱的,缺乏意志力的智慧是危险的。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意志与智慧的高度辨证统一是一个民族图强的不二法门,而当今的中国正需要一种民族精神把整个民族牢牢凝聚在一点之上,意志与智慧可以表现出一种精神,这就是尚武精神! 说起尚武精神,自中国大一统以后,奠定整个国家尚武精神的第一位领袖就是汉武帝——刘彻。 在遥远的2000年前,疯狂的游牧民族——匈奴,凭借着快马弯刀,不断的入侵边塞,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但是可惜的是,匈奴人遇到的是正处于尚武精神最浓烈时期的华夏民族!汉族在当时是一个高度尚武的民族,而且整个国家已经从秦末的战乱中恢复了。 而当汉人的领袖汉武帝的即位立即将整个国家的力量凝聚起来。 发动了对匈奴人的全面反击。最终匈奴没能进入中原一步,就被两汉绞杀在大漠中了。 当匈奴人的历史走到尽头的时候,匈奴单于呼韩邪率领匈奴全族向汉朝投降。而残余的匈奴人为了躲避汉军的追击,远遁欧洲,竟然灭掉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在近现代,中国人的尚武精神的奠基人则是**。 君不见,**时代的中国,整个国家是多么热诚的投入到工业强国的建设之中,一句知识青年下乡去,接受农村改造,更是让多少人为之沸腾。 意志力的提升让人甘愿接受最艰苦的生活,而依旧笑脸相迎;君不见,**时代的中国,整个国家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在前有美帝、后有苏修的窘况之下,依然游刃有余、不慌不乱,两弹一星的奇迹硬是把中华民族伟大智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智慧力的挖掘让一个曾经的“病夫”焕发光彩。 而**时代的革命军人更是这两种力量的统一体,革命军人“滚雷场、堵枪眼、炸碉堡”的光荣事迹屡见不凡;而在朝鲜、越南、缅甸的战役中,革命军人更是最大限度地将劣势装备下的战斗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促成这些事例的是什么?难道不是整个国家内部的尚武精神吗?年长一些的叔叔、阿姨,那个年代的一件橄榄绿是否可以让你发狂?年长一些的爷爷、奶奶那个时代拥有一名军人的子女是多么令人光荣! 记得一位老者跟我说,五十年代有一次,他与同事去乡里帮学校向家长收书费,走到一个学生家里,刚要开口收书费的事,不料人家父母拿出了一张“革命烈士证”,原来这家老大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看罢,他与他的同事一声不吭离开了,因为他们知道,国家明文规定“革命牺牲的军人家庭是有特别待遇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一个国家伟大的尚武精神啊,军人被人看成是最伟大的职业。 对越反击战那些牺牲的将士,不少还埋葬在无人管理、野草丛生的墓地里;一些负伤的战士向政府讨抚恤金的事情我也屡有耳闻;军人被人看成是傻大兵、穷瘪三,军队经商更是把地方上的坏毛病全染上了,把自己的光荣传统忘了干净,这哪是一个健康、蓬勃的世界新兴强国人样子啊! 国防重心 传统的国防建设,主要由软件、硬件与运用它们的人构成。但是,我认为,国防建设一定上也“代表一个国家最先进生产力发展程度”,正如本文一开始我所言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族精神是这个生产力的倍增器一样,国防建设的倍增器就是民族的尚武精神。 如果让所有人感受到军人是整个国家最光荣的职业,每个人都无比向往这个职业,希望有生之年为这个职业而付出所有牺牲而无怨无悔,全民一心弘扬民族尚武精神,让已经参军的人感受到自己吃苦是被人民所理解的、是光荣的、是伟大的。 让还没有参军的人感受到做一名革命军人是无比神圣的、令人骄傲的;让全国人民为军人欢呼、让中国财政为军人赠利、更让帝国主义畏我。 3.关于侠客精神的成语以及诗句关于侠客的成语 ·侠肝义胆 ·蹿房越脊 关于侠客的词语 ·侠客 ·侠术 ·朱亥 ·朱亥 ·幽并儿 ·剑侠 ·剑仙 ·豪客 ·大侠 关于侠客的诗词 ·黑马图 ·游栖霞宫 ·咏画屏风诗 一 ·张公子行(一作古意) ·张公子行(一作古意) ·古意 ·出塞 ·桂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弹 ·紫骝马 ·游侠篇(一作侠客行) ·春晚客怀 其三 ·从道益声自清江送至樟镇别后书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蜜金橘 ·骢马 ·侠客词 ·有感 ·和颜长官百咏·客路 ·杂曲歌辞·侠客行 ·杂曲歌辞·侠客行 ·戊辰立春日 ·侠客行 ·题海首座侠客像 ·醉后赠马四 ·张公子行 ·侠客 ·侠客 ·嘲侠客 ·侠客行 4.写一句反映爱国精神的诗句【标题】:燕歌行 【年代】:唐 【作者】:高适 【体裁】:乐府 【内容】:--------------------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字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简析】: 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5.激励即将上战场的战士的诗句《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 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秦风·无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