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莆仙的诗句

1.莆仙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中国有风靡世界茶的故乡。

利用茶叶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几乎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悠久。饮茶风俗源于四川,饮茶的历史与药用植物一样古老。

茶,在莆仙有悠久的历史。仙游县茶叶始植于隋代,唐代成片种植。

唐宋间,郑宅(赖店圣泉)茶叶已为贡品,名闻京都。壶公山“仙公茶”,系汉代胡真人所植,品茶已千年,驰名中外。

唐时,僧无了在龟山开辟茶园。史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柯山第二”。

明代龟山茶园所产“月中香”驰名远近,成为贡品,如今是莆田的名茶之一。 莆仙不久有盛产茶的历史,而且有喝茶的习惯。

唐代,莆人饮茶不大讲究器具的精美,烹茶器皿以碗、瓯。宋代饮茶用盏,所谓盏,口敞底小,涂釉。

有的用壶啜茶,曰之“壶小如香橼。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清香扑鼻,舌有余甘。

在宋代,蔡襄撰写了农艺名著《茶录》,在清代,莆田人朱粲如先生为好友陈兰士而创作了《饮茶歌》,其歌曰:“摭下诗债心情清,秋风吹我城南行。书仓巷口忽停足,我有好友能弹琴。

主人抱膝坐修行,凤尾拂云寒萧森。入门不作寒喧语,呼童汲水将茶烹。

竹炉汤沸蟹眼活,瓶笙吹作水龙吟。龙团雀舌试奇品,种种为我开金罂。

瓷瓯浅小名若深,涓涓滴滴润枯肠。兴奋养神喜不胜,覆鼻余沥闻芬音。

贱予正渴思吞海,饮酒口去嗡如长鲸。千杯万杯不辞醉,一斗一石还自倾。

似此咀嚼耐寻味,何以能解我醉醒。安得庐同六七碗,顿使两腋清风生。”

上千年的饮茶史熏陶了莆仙以茶待客的礼俗,有朋自远方来,不能让朋友干坐着。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配几个玲珑别致的茶杯,打开壶盖,轻轻地撮一把茶叶,小心地放进去,冲上开水细细地盖好,放在桌上或茶几上闷一会儿,于平静中透露出闲适,一种难得的平心静气。

而后再缓缓地斟出来,也颇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音。慢慢地细细地品尝,边聊边饮,客人杯里茶喝完了,要由主人来斟茶。

主人添茶时,客人无须站立,也无须双手托茶杯,只须手指轻轻敲打桌面即表示谢意了。若与人谈话,不必停下,只要转眼望着斟茶人就算行了注目礼。

若是处于站立中且拿着杯,可用手指轻轻敲打茶杯,这也是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俗话说“茶七饭八酒满杯”。

即为客人倒茶,水量宜控制在七成,以示尊敬。若是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的不敬,甚至是骂人之意。

民谚云:“酒要满,茶要浅”。因此,茶水适量是衡量主人敬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仙公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首先是烫热茶具,称“白鹤沐浴”;其次是“落泡”,称“乌龙入宫”;其三是冲水,称“悬壶高冲”;其四是落盖,称“春风拂面”;其五是品味,称“梦里寻芳”;其六是出茶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七是饮尝,称“咀文嚼字”。 唐代前,为制茶起源时期,饮茶方法变化不大,各地所用茶具相差无几,包括贮茶、碎茶、煮茶和饮四个方面的茶具。

唐代,茶具开始受到重视。唐初,茶具较为杂乱。

中唐时,有二十多种茶具。宋代,茶具逐渐简化。

如今,茶具通常为茶杯、茶盏、茶壶、茶盘等,尤其是瓷器茶具,胎质细腻坚致,色调各异,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往往诗词、书法、绘画浑然一体,用来泡茶,妙趣横生。搪瓷茶具,经久耐用,玻璃制品,美观大方。

塑料茶具,不易破损,便于携带,深受人们的欢迎。 一般说来,敬茶以玻璃杯为器皿,这样可以让客人观尝到茶叶形态的美妙。

有如:“生盛盏里水丹青,巧合天工学不成。却笑当时胡仙公,煎茶赢得好名声。”

2.急需

方元俞,字仲钦,号钦之,莆田人,清顺治间岁贡生。其《梅寺钟声》云: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峰别有上方天。

离离欲送风光落,点点曾添露草鲜。

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

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黄彬,字重侯,号愧野,莆田人,清雍正间岁贡生,官福建永春州训导,著有《介石轩集》,其同题诗云:

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

响逐东山催晓箭,梦回斜月破残更。

楼高恍听鲸鲵发,籁静惟闻律吕生。

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

游潜,清末民初莆田人,其同题诗云:

梅峰寺古峙峥嵘,百八钟声向晓鸣。

陌上曙光鸡唱后,东南廿里遍闻声。

刘尚文(1845-1908),号澹斋,莆田城厢人,刘克庄后裔,嗜于书画、金石,光绪间国学生,著有《澹斋诗存》等。其同题诗云:

月满山前路,幽人未归去,但闻有钟声,不见梅香处。

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莆田城内后塘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官武邑、隆平、平乡、枣强、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和冀、景、深等州知州,嘉庆二十五年(1820)冬辞归,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著有《莆田水利志》等。其《梅寺晨钟》诗曰:

古寺枕山城,蒲牢旧有名。音流四野迥,响入五更清。

众籁还皆寂,群鸡尚未鸣。却凭深省意,梦觉耳频倾。

游定远(1878-1966),字介园,莆田城内衙后路人。清末秀才,金石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编有《碧藏楼印存》,建国后被选为莆田县一至四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其同题诗云:

壶华南北海西东,选佛场开气象崇。

故我有缘来僻俗,众生何事不成空。

种梅夙爱孤山侣,观稼谁追故老风。

俯仰略寻香味趣,曾将荔子擘轻红。

黄道黼,号经斋,清代莆田人,布衣诗人,其《梅寺钟声》诗云:

步上梅峰晓日晴,钟声闻入抑扬声。

审音能卜阴阳事,三铸逢仙始告成。

林舟津,号渔村,一作渔川,莆田人,清代布衣,其同题诗云:

闲来无事宿深山,静听梵钟远近间。

几杵铿钅訇催晓日,梅花欲放鹤初还。

李光荣,字梅友,号雪峰,又号雪髯、雪梅,清末民初莆田人,布衣诗人,编有《兴安风雅汇编》16卷。他亦有《梅寺钟声》二首:

先公讲学辟梅峰,祀入乡贤纪孝忠。

舍地释家延母寿,仙人为感铸神钟。

寻芳雪夜宿梅峰,万树花开月正中。

今日荒祠来吊古,僧房卧听五更钟。

3.福建莆田流行的地方语言

莆田话

莆田话即兴化方言,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

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

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

莆田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的莆田县、仙游县、涵江区、城厢区、湄洲湾北岸、湄洲

岛外,还分布在福清、永泰、惠安等市、县的部分村落。宋、元后,不少莆仙人因谋生或

飘洋过海,或迁徙他乡,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

、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近的如闽东、浙南沿海均发现兴化方言岛。

在台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不乏

兴化方言的踪迹。

在汉语方言特别是福建诸方言中,兴化方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语音特点

所决定的。

莆田话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方面较其他汉语方言显著,国际音标

中的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独特标志;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

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可以在兴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在广化寺有两座宋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经幢,上用中、梵文勒刻,其

中梵文英译本中的“伽、迦”等与兴化方言读音相同。

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有的话好像很“土

”,根本就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任何一句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来历

如,莆仙人将淘米水之类的猪饲料叫做“潘”,1949年大众书局出版的《大众字典》第

377页关于“潘”字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是:淘米泔水;第二个是:姓氏。又如,莆仙

话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会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猎捕鱼。莆仙话连古

代社会的家族成员分工都能反映出来,其源流之久长可见一斑了。

兴化方言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在今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

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话

中却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

哪些字是仄声,用莆仙话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

莆田话在语音上的另一个特点是, 无前后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韵;无平卷舌音之

分,仅有舌齿音,因此莆仙人说普通话常闹笑话。

莆田话还有个音变特征。所谓音变就是某些字、词在同其他字、词连读时,语音发生

了变化。虽然其他方言也有这个特征,但远比莆仙话来的简单。这也是莆仙话难学的一个

重要原因。

莆田话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语音,也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许多古籍中

可以看到的词汇,一直被莆仙话继续沿用着,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

莆田话在词汇上除了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外,另一特点是词汇的通用性较其他汉语方

言发达, 特别是动词。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达120多种不同意思的动作,仙游人

的“装”字,几乎可代替所有动词使用。

莆田话在普通话了冲击下,将慢慢退出历史,直到灭绝。又了文化要消失了!!!

4.莆田有哪些风俗,用简单语句写下来

扫巡辞旧迎春 莆田城乡人民在每年腊月年关之前,家家户户都进行一次“扫巡”(扫尘),以卫生清洁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节。

这是莆田群众的一个传统习俗。 莆田百姓大多数是由中原迁移过来的,岁时习俗有的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有的则是从移居过来后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年终岁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劳动生产之后,为喜庆一年来的收获,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过新年,群众于农历12月农闲期间,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巡”(扫尘)。意即扫掉尘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

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

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

有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

“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

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 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

“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历十二月开始准备辞旧迎新,外出亲人,多回家“过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头牙”一样隆重。

旧时,商家老板结清店员工资,以示雇约终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选个晴日(须双日)大扫除,清理屋内外卫生,打扫后还要巡视其有无干净,俗叫“扫巡”。

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备办礼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礼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须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让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时会代人家隐恶扬善。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

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头”,忌吵架,忌出门,不得讨债。乐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庙为穷人施舍钱米,俗叫“放米”。

二十八日贴春联。春联多由塾师代笔,写上迎春吉祥句。

涵江贴的“白头春联”,相传是清兵入莆时,滥杀百姓,受难家属贴白联志哀 。“过年”时,清政府强迫百姓贴红联歌颂“新朝新政”,有人贴红联时,让原来白联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

从此,贴“白头春联”就形成习俗。“做岁”吃红团 ,“番薯起”。

红团 以糯米或绿豆或地瓜干为馅,以拌食用红的米米祭皮包馅,印成模拟的“红团 ”,上面点红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

除夕凌晨一时左右,家家红烛高烧,香烟袅袅,以丰盛牲礼祭神祀祖,俗叫“辞年”。晚上灯火辉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亲人,也留个座位,表示全家团圆,俗叫“围炉”。

盘菜十二碗,全鸡、全鱼;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小菜中的咸虫戈,要十个脚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

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虫代,传说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遗俗。汉人怕孩子在节日说晦气话,“围炉”时,先把豆腐或虫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过窍”。

如有失言,也认为“化外人”(苗民)说的,不碍事(此俗早废)。“围炉”后,长辈给下辈“压岁钱”。

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谈谈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岁”。除夕是穷人还债的最后一天,负债人被债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过年。

城隍庙于“三十暝”演戏,让负债人去看戏避债,债主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俗叫“三十暝看炉戏”。新中国成立后,大扫除、贴春联、祭神祀祖,围炉家宴之风仍在,避债之俗不见。

5.快乐寒假上的题目:填空题编短信介绍你喜欢的家乡小吃莆仙民间谚语

1: 5:4 2: 4:5 3: 设这条路长为X 60%X-(1-60%)X=80 得 X=400 答:~~~~~~~~~~~~~~~~ 4:祝福是真心真意,不用千言,不用万语,默默地唱首心曲,愿你岁岁平安如意 5:莆仙地区风味小吃,品种繁多,颇具地方传统特色,无论是本地人,或是到莆仙的中外游客,都为风味独特的兴化名菜和小吃所吸引。

其质优物美,色、香、味、形诸方面均极考究,尤注重于“味”。故莆田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谚 6: ●嘴舌无骨,翻里翻出 大难不死,后福滔滔 ●鸡母架桌杠去生蛋 ●七不像八 7: 莆仙戏剧目有: 《团圆之后》、《春草闯堂》。

《千里送》 其中,《千里送》的主要情节是:赵金莲随父往五台山礼佛,途被二贼所擒,关在观内,适逢赵匡胤往观中探望叔父,闻金莲哭声,出于义愤,毅然救她下山,初,金莲担心又逢匪人,遂与赵匡胤撮土为香,谊为兄妹,后来见赵匡胤杀贼让马,不辞千里,徒步送她回家,由敬生爱,途中百般挑逗,赵匡胤终以兄妹相待,不为所动,显出他的英雄本色。 终于完了~~~~~~~~~ 唉就差一分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