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夏夜蛙叫声诗句

1.关于“夏夜,蝉声蛙鸣”的诗句有哪些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代赵师秀《约客》

译文: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3、雨馀林外夕烟沉,忽有蛙声伴客吟。——唐代诗人吴融《西京道中闻蛙》 。

译文:雨后的树林外傍晚烟云低沉,忽然有青蛙的叫车伴随着旅客的吟唱。

4、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译文: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5、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四时读书乐》 元-翁森

译文: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2.辛弃疾写的有关夏夜,蝉声蛙鸣的诗句

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诗词赏析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

首句中“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描写夏天声音的诗句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唐·贾弇《孟夏》

江南孟夏天,

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

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

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

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4.看到夏夜田野蛙噪这些词会想其哪句诗句

品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我试着用另一种方式对这首词进行解说:“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山雨欲来,疏雨稀星。茅店何在?过桥突现!”只能说基本体现了这首词的精髓。

《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乡村夜景。老辛恰倒好处地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的感官来体验夏夜的山村风光,可谓情景交融,形象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感触颇深。

只是觉得,一二句与整首词不甚谐和,着笔太工欠自然;而且欲工却不达,对偶明显欠工整,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总显得有点拗。尽管如此,每当我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或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的句子时,仍然能感受到笼罩在整首词中乡村如诗如画的恬静夜景和作者欢快喜悦的惬意心情。

5.青蛙叫声的比喻句

描写夜晚听到青蛙叫的诗句(一)

描写夜晚宁静的句子

这是一篇有关于描写夜晚宁静的句子,一片寂静的文章,望此文能让您有所收获

1、夜,一片寂静,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思绪由从前到现在,一股脑儿的全乱缠在了一起,我不敢去想未来,我只是在想,难道我人生的道路就是一道滑梯不成?一直向下,向下,直到到了尽头,生命也就终止了吗?

2、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地吹着,除了偶然一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

3、黑色笼罩了一切房屋,月色朦胧,树影婆娑,风儿轻轻,吹拂着群星那晶亮的脸庞。

4、静谧的深夜,仰头看着天空的弯月,心情豁然开郎。

5、漆黑的夜晚,除了闹钟的滴答声和树枝的摇摆声,周围一片寂静。

6、森林里静得连效能煽动翅膀的“嗡嗡”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7、我将淡淡的玫瑰色梦境交给心会的知音,你是否和我一样感觉到

澹静清纯的琴韵,我用满怀柔情的心将那一缕缕梦之光、梦之色,渲染着咫尺天涯的美丽、当姹紫嫣红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你是否和我一样听见了那朵花开的声音。

8、夏天的夜晚十分安静,只有青蛙的叫声,一切显得那么安谧。

9、夜静得像一潭水,似乎所有的生灵都已经睡了,一切显得那么安谧。

10、夜色象野猫悄悄从山梁上滑下来,把所有的声音一起装进峡谷,峡谷便打起鼾声。

6.形容青蛙叫声的词语

形容青蛙叫声的词语有:呱呱

呱呱

读音:guāguā

释义: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示例:池塘里的青蛙开始大声呱呱乱叫。

扩展资料

形容鸟叫声的词语:嘤嘤、啭啭、叽叽喳喳、啾啾、啁啾。

1、嘤嘤

释义:拟声词。鸟叫声。

出处:春秋·多人所作《诗·小雅·伐木》:”鸟鸣嘤嘤“。翻译:鸟正在嘤嘤地鸣叫着。

2、啭啭

释义:鸟的鸣叫声。

出处:近代·郭小川《春暖花开》雁儿高啭,唤来彩云游天际。

3、叽叽喳喳

释义:形容声音杂乱细碎,多形容鸟声。

出处:近代·徐怀中《西线轶事》十:“一排麻雀叽叽喳喳地在叫。”

4、啾啾

释义:象声词。鸟兽虫的鸣叫声。

出处:战国·楚人屈原《楚辞·九歌》:“猿啾啾兮狖夜鸣。”翻译:夜色沉沉猿啾啾地鸣叫着。

5、啁啾

释义:形容鸟叫声、奏乐声等

出处:唐·杜甫《渼陂行》:”丝管啁啾”。翻译:音乐啁啾地响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