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中考 主要古文单字解释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附:宋濂简介、生平与文学观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 h ǐ):同“猪”。 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ào):烂泥。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 ⑦牧: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知识]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 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 他日入其宜,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成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 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 2.求人教版语文初一到初二的古诗文+单字解释(要详细初二上的: 望岳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 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 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 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 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满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使至寒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书后十首古诗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烈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说人生再无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都很简单呵~我是初一新生都看得明白,学长就不用单字解释了吧。至于初一的,我也没有找到。 3.初中古文常用字词解释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 4.古诗词中单字或句子赏析"深"字写出满目凄凉的情景,诗意形象生动,情感及其沉痛. 怎样鉴赏…………..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5.谁有3首以上的初中古诗词带解释初中古诗(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6.初中语文书古诗词大全与注释/Translation2.asp(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三峡》 《古代诗词四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西江月 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古诗四首》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岳阳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赵普》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黄鹤楼》 《于园》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古诗三首》 蝉 孤雁 鹧鸪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 黄鹤楼 归园田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人琴俱亡》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杂诗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三首》 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治水必躬亲》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古诗三首》 雁门太守行 别云间 论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借物抒怀) 《竹溪记》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陋室铭》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活板》 《山市》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核舟记》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两小儿辩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9.曹刿论战 10.愚公移山 11.出师表 12.观潮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7.求初中文言文中“与”的字词解释和例句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4、通假。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8.文言文重点单字解释的总汇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单字整理如下,希望对你有用哦: 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 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 若 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 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 得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 ②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 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孟子>二章》 夫 ①其夫呓语(丈夫)《口技》 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孟子>二章》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 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 开 ①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 ②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 ③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 一 ①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 ④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芳 ①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 ②芳草鲜美(发出香味的)《桃花源记》 临 ①把酒临风(面对着)《岳阳楼记》 ②临溪而渔(靠近)《醉翁亭记》 ③东临碣石(登临)《观沧海》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出师表》 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醉翁亭记》 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亭记》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兰诗》 ②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 书 ①乃丹书帛曰(写)《陈涉世家》 ②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 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书信)《石壕吏》 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册,公文)《木兰诗》 语 ①卒中往往语(谈论,说)《陈涉世家》 ②贫者语于富者(告诉)《为学》 章 ①又用篆章一(印章,图章)《核舟记》 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黑池记》 然 ①吴广以为然(对,是)《陈涉世家》 ②庞然大物也(……的样大)《黔之驴》 ③然而,北通巫峡(这样)《岳阳楼记》 谓 ①太守谓谁(是)《醉翁亭记》 ②太守自谓也(命名)《醉翁亭记》 ③何以谓之文也(称作,叫作)《〈论语〉十则》 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爱莲说》 ⑤义兴人谓为三害(称为)《周处》 鄙 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曹刿论战》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出师表》 ③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益 ①不治将益深(更,更加)《扁鹊见蔡桓公》 ②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 ③有所广益(增益)《出师表》 志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为学》 ②寻向所志(标记)《桃花源记》 ③处处志之(做标记)《桃花源记》 寻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桃花源记》 ②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陈涉世家》 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岳阳楼记》 食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马说》 ②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 ③一箪食,一豆羹(吃的东西,粮食)《鱼我所欲也》 道 ①会天大雨,道不能(路)《陈涉世家》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师表》 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马说》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 ⑤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桃花源记》 令 ①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陈涉世家》 ②攻陈,宽守令皆不在(官名)《陈涉世家》 ③令辱之(使,让)《陈涉世家》 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让)《陈涉世家》 具 ①故人具鸡黍(准备饭食或酒席)《过故人庄》 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活板》 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核舟记》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桃花源记》 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岳阳楼记》 就 ①还来就菊花(亲近,观赏)《过故人庄》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趋,赴)《隆中对》 ③瞬息可就(完成)《活板》 并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狼》 ②并杀两尉(一共)《陈涉世家》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桃花源记》 ④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