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申论有关的古诗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2.求公务员申论中可通用的古文或名句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孔子) 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 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4、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 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 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 (清.唐甄) 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 北齐 . 刘昼 ) 3.写申论时用得到的古诗词,帮忙想想呃,推荐几句吧,其实申论最重要的还是角度,考官也不都是文学家,最重要的是理念清晰,逻辑顺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 捐起躯以有益于天下,君子所乐为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都是以前背的,写申论的时候也用过。不过还是那句话,文字雕琢不是最重要的,楼主记得一定要选好角度写哦! 4.高中哪些古文篇目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其实如要说单单只读几篇课文就能提高古文阅读水平,以我之见,怕是偏颇了。 但要是急于求成,依我之见,以下几篇,最为合适: 1,《兰亭集序》 2,《劝学》 3,《师说》 4,《谏太宗十思疏》 5,《项脊轩志》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无论是书法还是文笔,堪称一流,而王羲之本人也代表了魏晋时期文士的精神风貌,若能通读并加以理解,遇到古文就能不塞其义。 劝学是荀子的名篇,其中警句,最能启人深思。 韩愈堪称古文大家,教科书中篇章,无一不是万里挑一。 谏太宗十思疏代表了初唐文学与劝谏文学,其文为骈文,但又朴实无华,实为佳品。 而项脊轩志则是归有光的睹物思人之作,全篇情思深浓,令人不免扶案而叹。 可能有人会说滕王阁序不错,但此片为王勃的少年之作,文章固然好,但也只限于王勃的年龄,少年为文,不免狂傲,华而不实,其中情感,沿袭居多,难堪大用。 5.给些有助于写作的古文来读一《逍遥游》 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 如《至乐》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 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二《韩非子》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1、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 2、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3、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三综合性的古文选本个人推荐《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 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马并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 或者 。 6.古文经典对申论写作的影响这个显而易见 古文中很多经典篇章都是觐见啊,上书啊,进言啊什么的,都是一些高官大臣向领导说的东西,他们的写作方式很值得学习。 一方面,他们能将国情分析得很到位,能把例子举得很生动,能把比较做的很相当,能把比喻打的很恰当。 另一方面,他们的行文裸机严谨,环环相扣,深入浅出。 最后,还都会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理有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和申论写作很像呢? 都是关于国家和政策,个人觉得申论写作就是过去科举考试演变的,比高考作文更具应用价值,更能够考察考生的“治国”(谈不上治国,起码也是参悟政策,分析国情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