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成都糖画的成语赞美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 [释义] 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人一样。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生:活的。 [语出] 清·吴趼人《发财秘诀》:“那个人做得才和枣核般大;头便像一颗绿豆;手便像两粒芝麻;却做得须眉欲活;栩栩如生。” [正音] 栩;不能读作“yǔ”。 [辨形] 生;不能写作“升”。 [近义] 呼之欲出 活灵活现 [反义] 奄奄一息 半死不活 死气沉沉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雕塑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大型泥塑《收租院》中;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农民形象被 2.用这些句子,写意一篇关于糖画的作文,快点两小时用小圆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随意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速度飞快,一气呵成。 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不到1分钟的时间,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形象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姿的彩凤,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十二生肖喊来就来,张飞、赵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小孩举着腾云驾雾的飞龙或展翅欲飞的彩凤,对着阳光凝望,它是那么晶莹剔透,活灵活现,一时还舍不得吃,只轻轻用舌尖舔一下,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看得人眼馋口也馋。 “糖画是一种民间艺术。12岁以下的人买糖画是因为好吃,12~25岁的人是因为好看,其他人是因为好奇,又或者是糖画唤起了他们童年的回忆。” 只见他坐在摊前,一手握着糖锅在炉上悠悠晃动,另一手握勺舀一瓢糖浆,手腕轻轻一转,如丝流糖就化成为一只蝴蝶,翩然于石板之上。清河坊1。 3.描写糖画儿的作文260字糖画,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以糖为材料,以勺子为画笔,以糖稀为墨,只一会儿工夫,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就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 一个木制的方形小框,上面放一块经过磨制的大理石板,右边有一块圆形木盘,木盘上画着各种样品图案,还有一支可以旋转的竹箭。这就是制作糖画的全部工具。 我每次到公园里游玩的时候都会看到不少糖画摊,而每个摊前一定会被嘴馋的孩子围得水泄不通。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转着圆盘上的竹箭,都希望能转到自己的生肖。 制作糖画的老人也被孩子们的淘气劲儿逗得乐呵呵的。“哦,是我的生肖羊!”一个男孩子欢呼着,老人用勺子舀起半勺糖稀从羊头画起。 老人的手起起落落,娴熟地在大理石板上挥动。完成了!老人左手拿起竹签,右手在羊的身上滴了三滴糖,将竹签粘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把“羊”拿起来,递给了那个男孩。 我也被如此热闹的场面吸引了,拽着妈妈来到摊边,用食指将那个圆盘上的竹箭头一拨,圆盘转了起来。圆盘转动速度渐渐变慢,停——“哦!是龙!”我一把搂住妈妈,老人对我说:“小姑娘,运气真不错!”老人将烧化的糖舀起一勺,先画出了龙身体的动态。 老人神色泰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向下流动的糖稀,“那是两只角,哦,龙头、爪子……”一旁的小孩子赞叹不已。老人的手上下起伏,挥洒自如,在龙的身上留下了龙鳞。 老人一气呵成,“龙”竟如此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禁吸引了站在一旁的家长们的目光,也获得了阵阵赞叹声。我一把接过我的糖画,抿了抿,真甜!妈妈说:“糖画那可是年代悠久的一门艺术,最早源于明代,清代就变得更为流行,还有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糖画呢。 ‘熔就糖霜丞相呼,宝筵排列势非弧’……” 吃着甜滋滋的糖画,看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我真心喜欢上了这个传统手工艺——糖画。 4.关于写糖画的作文我的家乡是一个伴山伴水的小村庄,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村庄里很不起眼!我的家乡上空没有城市村庄所拥有的缕缕乌烟;村庄周围奔跑着的溪水没有城市村庄所围绕的溪水那么乌黑;但更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家乡还有糖画这个“艺术品”。糖画就是用糖做出来的“艺术品”。与其说这是“艺术品”还不如说这是孩子们的爱宠,零食。 我在学校旁很容易瞧见买糖画的艺人,每次放学,卖糖画的摊位上总被同学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我看见同学们惬意地舔着各式各样的糖画走开时,我心里痒着呢!可这有什么办法,我现在身无分文呀!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学走开…… 终于有一天老天特别照顾了我一下,让我有了十几元,有钱的我最想干的事就是去买我梦寐以求的糖画,一放学同学们一拥而出。当我来到买糖画的摊位前那里已是人山人海,我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终于轮到我了。买糖画的艺人笑眯眯地问:“小朋友你准备雕个什么呀?”我一时做不了决定,他便拿出样品来,我朝扎满样品的塑料泡沫上一瞟,不禁喊出声来:“妈呀,这么多呀!”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瞪着两只大眼睛的猪,还有能上天入地的大龙,还有引吭高歌的大公鸡……在我抉择中,排在后面的同学,有的跺着脚,有的喊起来:“喂快点选!”我受不了同学们的“打击”闭上眼随便一指:“靠,不歪不斜指着那条金色大龙.”只见叔叔在锅里到入一点油,再放入一块糖,开小火慢慢熬。等糖能拉出丝来的时候,把火关小。拿出一把勺子,舀一勺糖,把小勺微微倾斜,向冰凉的大理石上浇去,叔叔的胳膊柔中带刚,事儿快速时而缓慢,这两种气势交织在一起使大龙的轮廓很快就勾勒好了,叔叔再从包里取出一片银光闪闪的铁片在充实的大龙身体上刻着什么,胳膊肘一上一下,仔细品味并不乏舞蹈的美,不一会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龙便做好了,大龙炯炯有神,似乎在说:“瞧,俺多帅!”我接过大龙忍爱割痛地轻轻咬了一口,顿时甜味充满心,大龙似乎驾着我在天空飞翔,带着我飞向成功。 瞧这就是中国之精髓-------糖画,他也见证了中华的手工艺术品是多么美观和发达。 5.形容工匠的诗句唐------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锻造龙泉宝剑的非常好的诗篇,选用当时认为最好的昆仑山铁矿石,用最好的工匠经过几年的时间锤练而成,连最好的工匠都赞叹不绝,然后用黄金镂饰金环,如一轮明月般熠熠闪光,用绿宝石镶嵌的剑柄如龟甲一样令人眼馋,就连剑鞘都用琉璃和玉石装饰着莲花图案。这样极品的宝剑,即使被埋没,仍然夜夜剑气冲天。 6.描写春笋的诗句《咏春笋》-(唐)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 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 客至从嗔不出迎。 《食笋诗》-(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 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 把来早市鬻。 《湘竹词》-(唐)李商隐 万古湘江竹, 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 《竹离亭》-(唐)薛涛 蓊郁新栽四五行, 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 不得垂阴覆玉堂 7.形容祖孙的诗句1. 窦巩 【奉使蓟门】 自从身属富人侯,蝉噪槐花已四秋。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 2. 杨凝 【送客入蜀】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3. 张籍 【送萧远弟】 街北槐花傍马垂,病身相送出门迟。与君别后秋风夜,作得新诗说向谁。 4. 白居易 【暮立】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5. 白居易 【秘省后厅】 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6. 鲍溶 【汉宫词二首】 月映东窗似玉轮,未央前殿绝声尘。宫槐花落西风起,鹦鹉惊寒夜唤人。 7. 姚合 【闻新蝉寄李馀】 往年六月蝉应到,每到闻时骨欲惊。今日槐花还似发,却愁听尽更无声。 8. 朱庆馀 【都门晚望】 绿槐花堕御沟边,步出都门雨后天。日暮野人耕种罢,烽楼原上一条烟。 9. 许浑 【夏日寄江上亲友】 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车轮南北已无限,江上故人才到家。 10. 赵嘏 【宣州送判官】 来时健笔佐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谁见尊前此惆怅,一声歌尽路迢迢。 11. 李频 【述怀】 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 12. 韦庄 【惊秋】 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 13. 黄滔 【出京别同年】 一枝仙桂已攀援,归去烟涛浦口村。虽恨别离还有意,槐花黄日出青门。 14. 李中 【夕阳】 影未沈山水面红,遥天雨过促征鸿。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15. 子兰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 不语凄凉无限情,荒阶行尽又重行。昔年住此何人在,满地槐花秋草生。 16. 子兰 【长安早秋】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门门走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楼。 17. 齐己 【答长沙丁秀才书】 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祖父、祖母和孙子、孙女或者,外祖父、外祖母和外孙、外孙女的关系。 祖孙指一种亲属关系。 祖,意思有: 1.父亲的上一辈:祖父。祖考。祖母。祖妣。 2.称与祖父同辈的人:外祖父。外祖母。 3.先代:祖宗。祖业。祖制。祖祭。祖国。 4.初,开始:鼻祖。 5.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祖师。 6.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送行:"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祖饯。 这里我们取第一和二种解释。 史料记载,其来源于: 吾祖死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 吾祖太常公。――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孙,为"会意字"。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儿子的儿子 史料有证: 孙,子之子曰孙。――《说文》 孙谓祖后者。――《礼记·杂记》注 子子孙孙引无极也。――《尔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唐·杜甫《石壕吏》 因此,祖孙是一个词组,表示了一种亲属关系,描述了父亲的上一辈和父亲的下一辈的关系的一种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