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澥:海。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 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 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答案:17C 18B 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5--6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 2.古诗鉴赏 (答案简短一些)1 诗人通过那一句将室内景像联系起来?那两句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友谊?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屋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两句表现了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和对农家生活的喜爱。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入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做一个简短的赏析。 答:上句写村舍绿树环抱,别有天地,下句轻拓笔锋,郭外青山依依相伴,村庄又不孤独,村庄显得清淡幽静而不孤僻。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斜”用得好,好在哪里?答:“合”、“斜”两字,看似随便,其实写出诗人到村庄的顾盼情景。 正是诗人与友人感情融洽,才显得顾盼自如,才可准确写出村庄的外围轮廓。如果两字用的太刻意,故作风雅,就不能展现诗人在农庄的情景。 3.古诗鉴赏题题目和答案10★★三江小渡 杨万里 【作者】 宋 杨万里 【原文】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解】 将:行,流过。 【译文】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突出友情的恒久不变。 此外,运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山溪渡”,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了诗的主旨。 【阅读训练】 1、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先判断,再分别结合原诗作答。)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们的友情将像这山溪渡一样经得起社会风云的考验。 4.诗歌鉴赏答案关河无限清愁的愁字解释这里一则是由于金兵压境,时局动荡不安,因而举目生愁;再则还因为“正霜鬓,秋风尘染。” “霜鬓”,指两鬓雪白。作者头发斑白了,秋天的风尘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用语显得苍凉而沉痛。 词结尾写西州的更鼓声,试分析其表达效果。夜深人静,西州城中敲更之声声声在耳,历历可数。 这一结句是景语,但景语亦情语也。这一声声更点,敲击着作者的心,使他想得很多、很远、很深。 给人以不尽的遐想,将更点将那种孤寂、凄清的感觉渲染得更为传神。由此,情与景的交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题没有拍全,不知道什么意思,没办法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