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古诗中的美》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朱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高文学素养这方面,把诗歌的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上。 的确,诗歌当中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优秀作品都以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或昂扬豪迈,或清丽细腻,或发人深思,让我们难以忘怀。有谁没有为一首诗而感动过?所以诗歌在启发培养审美意识方面的确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是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决定的,使学生的审美由被动、无意识变为主动、有意识,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的教往往流于简单化、学生的练也都是为了考试,诗中的情感、美的字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背过、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如果说,课堂上的学习是给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那么实际中,这颗种子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以诗中的美引导学生,教师首先要能体会、把握作品的美,在这里,我只是对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启发。 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古诗当中存在着: 一、鲜明生动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 古诗当中的美,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教师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绚丽的色彩,明亮的色调,即使是没有太阳的日子,读来也会心中一片阳光,它们的美美在视觉的丰富,美在眼睛和心灵的享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笔的勾勒,淡墨的渲染,便是一幅如在眼前的水墨画,开阔绵延,任人思绪飞到无限高无限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清朗的景物,自然的天籁,轻松愉悦的身心,甚至闻的见空气中的味道,感觉到空气中的湿润,闭上眼睛读者已经脱离了身边的尘嚣。 形象之美是无须分析讲解的,只要有视觉,能感受,所以,教师只需要问一句:你觉得美吗?为什么? 二、风格迥异的感情美。 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 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欣赏诗词中的感情,实际上也是在欣赏另一种人生,情感的体验是深入作者内心的最好途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悠然恬淡的闲居心情,新奇比喻中淋漓的关怀之情,满腹寂寞凄凉的欲言又止,缠绵的思念,豪迈自信的进取激情,胸襟宽广可纳百川的磅礴大气,视死如归的豪气,象细雨象长风象无语的新月,或温润或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读这样的诗,就是和各种各样的心情,和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在共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情荡漾固然是一种美,理性沉静的思考更是给人以启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人生坎坷的达观,对未来的坚信,对事物本源的思考,对历史的剖析,对爱情的坚定,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能不让人深深思考,而思考将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感悟生命,进一步的启迪生命的智慧,从而指导着人生的方向态度。 对这些美的感受,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接受,甚至是灌输成为学生的信条。 三、朗朗上口的节奏美。 诗词是流动的音乐,凝固的建筑,以其特有的押韵、停顿和重音等,尽显它们别具一格的音韵美。 古代诗词一般都有韵,停顿也是有规可循的,而节奏是感情的表现,是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朗朗的韵脚,整齐的节奏,读来上口,自然的宏大景象,作者的心声尽在其中,听来和谐悦耳。” 常记溪亭日暮,。 2.作文《古诗中的美》600初二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 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张博雅原创于北师大校园. 北京海淀区师大实验小学六年级:张博雅 点评:作者熟练运用修辞,尤其是排比,增强了文章语言节奏和气势.文章语言凝练、丰富,带领读者走进了诗歌的美好世界.小作者也倡导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灵魂. 很高兴为您解答 O(∩_∩)O~ 采纳一下吧 ^_^ 不懂可以继续追问哟 (*^__^*) 3.谁帮我找一篇800字左右的写古诗词之美的文章啊走进古诗的风景 自然进化,是按美的规律,人成百灵之长; 上帝造人,是按美的原则,人便体曲流畅; 耶稣塑人,给予美的内涵,人便心地向善。 缪斯更青睐诗人,便给他们一双双慧眼和用之不竭的灵感。诗人们没敢辜负神灵的厚爱,将那醇如琼浆的自然美,景观美,心灵美,社会美灌注在人,事,物象之中,凝聚在审美的诗格之间。只要你漫步诗林便领略到那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古诗意象之美。 晚照昏鸦,空山落叶,柳堤断桥,悲情系于其中。 飞泉含响,菊花冷艳,黄鹂鸣翠,美情寄于其里。 高山断雾,谗岩摩天,大江东去,惊涛拍岸……何其壮美!以其雄浑,旷阔而激荡人心。 绿村环村,红杏出墙,春草幽生,渔舟莲动……何其隽秀!以其端丽,纤婉而怡人之情。 古诗意象之美,可谓美不胜收;意象之多,可谓不胜枚举。那林林种种,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古诗意象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当你展开诗卷,涉足诗林,你犹如步入一片美的山野,一所美的园林,一列美的画廊,一条美的街巷……触及那纷呈的美学现象,便能触摸诗人的内心,探索往昔的生活,翱翔在想象和幻想的浩渺世界。这由自然界和人类心灵构筑的世界,愉悦人心,陶情怡性,令人兴喜万分。 二、艺海拾贝 1.明月古今有,常照诗词间 ——谈古诗中明月意象 明月因其有皎洁、圆满、旷远、神秘等特性。贴近人们的心灵,诗人们便以含情脉脉的审美眼光观照蝉娟,从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固此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可谓是积累盈箱,汗牛充。 最早写月的要数《诗经 4.有哪些描写美的诗词文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冬风御柳斜。 -----韩翎《寒食》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佚名《杂诗》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李白《春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李白《子夜夏歌》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指银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许浑《早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之章《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崇惠崇春江晚景》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5.古诗词之美为话题的议论文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 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 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6.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厘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弗1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荚.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荚.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荚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荚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3.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14.说说④小节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2分) 答: 15.④、⑤两小节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3分) 答: 16.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3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 17.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3分)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村.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限. 答: 参考答案: 13.(3分)(1)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 (2)全篇用色 (3)多色组合 14.(2分)诗歌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15.(3分)不能.因为前者明显,直观,后者需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意思对即可) 16.(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 17.(3分)①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②运用多种色彩的组合 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