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形容“穷秀才”的诗句1.《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2.《蔡秀才求予所作记作诗赠之时蔡移居》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古人四壁居,今人犹叹息。 蔡子携百指,亦自无四壁。 分绝槟榔求,未断文字癖。 此行谁知己,所向尽艰食。 予文久自知,不作杯水直。 方君忍饥雷,可语宁此石。 3.《下第送宋秀才游岐下·杨秀才还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许浑 年来不自得,一望几伤心。风转蕙兰色,月移松桂阴。 马随边草远,帆落海云深。明旦各分首,更听梁甫吟。 4.《书王秀才壁》 年代: 作者: 李中 茅舍何寥落,门庭长绿芜。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 对枕暮山碧,伴吟凉月孤。前贤多晚达,莫叹有霜须。 5.《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従教簿领疏。 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一、秀才解释 1.优异之才。 2.举士名目——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3.学生泛称——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4.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5.一些成年人对学习较好学生的称呼。 二、历史渊源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宋代秀才名衔,无需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2.形容乞丐的诗句1、展眼乞丐人皆谤 清 曹雪芹 《好了歌注》 2、奴颜婢膝真乞丐 唐 陆龟蒙 《江湖散人歌》 3、闹处为乞丐 宋 无名氏 《苏幕遮 依托吕洞宾,见董真人遇仙记》 4、徒行乞丐买坟墓 宋 苏辙 《赠马正卿秀才》 5、游人务乞丐 宋 李觏 《送上官直》 6、君恬不忍乞丐为 宋 梅尧臣 《送傅越石都官归越州待阙》 7、襁负且乞丐 宋 王禹偁 《感流亡》 8、丈夫好女乞丐不羞耻 明 归有光 《郓州行寄友人》 9、口粮开除但乞丐 明 袁凯 《病阿速(阿速,蒙古别号也)》 3.表达恩将仇报的诗句秀才进庙避雨.见一女子在神像下小解,性起将其强暴.女大怒,告上县衙,哭诉:“大雨倾盆,书生进门,掀我罗裙,打我一针,不痛不爽,害我一生.”秀才辩称:“大雨如瓢,书生进庙,见一姑娘,对神撒尿,将其堵上,反被诬告.”县官喝斥:“一个青春,一个年少,鱼水之欢,各有需要,相互满足,有何可告”女大叫:“怨啊!我还想要,他已拔掉,无情无义,太不人道.”秀才吼道:“成心堵尿,突闻雷叫,不敢久留,这才拔掉.”旁人一听,这才笑尿。县官一拍惊木堂:“本官判决,原告想要,被告拔掉,再回破庙,重演堵尿.退堂! 这个就是咯 4.形容自己命苦的诗句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描写文人穷酸的诗句“穷”指“贫穷”,“酸”指“寒酸”。讥讽之意,皆现于此。 读书人多以贫穷寒酸,穷而迂腐,又有几人能真正科举获隽,飞黄腾达?然又有几个读书人真正敢不走此路,来渴望一场奇迹的救援? 自有张恨水“无用书生”,杨炯“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更有黄景仁深刻的剥骨: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书,谐音为“输”;读书,谐音为“赌输”,可见读书是件很晦气的事,智者是从来不为的。 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别称就不太好,如“酸丁”、“细酸”、“措大”、“腐儒”等等,就是专指读书人的。吾乡父老素来称读书人为“书呆子”,相比之下这还是客气的说法。吾乡又有俏皮话云:孔夫子搬家——光输(书);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秀才拿笤帚——斯文扫地;——秀才家里失火——酸气冲天;捧着书本要饭——穷酸……全是冲着读书人来的。历来“穷酸”、“落魄”、“潦倒”、“无聊”之类的不祥之词,好象是专门用来和“文人”搭配的,如“落魄文人”、“穷酸文人”……无论看起来还是读起来,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几曾听说过有“落魄大款”、“穷酸公仆”? 文人为何“穷酸”?这么说是不确切的,确切的是,“穷酸”为何总是文人? 几千年得来不过是一个模糊的答复,如今外边的繁荣别不代表内里的富有,几千年后的高考依然如此,何时能真正跳出“穷酸”,摆脱这根深蒂固的讥讽? 6.关于贫穷的诗句有哪些1.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译文:以前没经历过贫穷难以成为有担当的人,不经历打击一直会很天真。 2. 书生自古不清贫,一笔文才天下匀.——清 黄景仁《书生自古不清贫》 译文:书生自古以来就不是贫穷的,笔下写出来的文采天下人都会分享。 3. 清贫聊自尔,素责将如何.——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三 译文:你自己守着清贫吧,你的素质和责任将怎么办呢? 4.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译文:宁愿自娱自乐的贫穷,也不想有肮脏的钱来烦忧。 5.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是田地里的牛郎,老了进了天子的朝堂,王侯将相本来没有区分出生,是男子就该自强。 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希望有千万间广阔的房间,让天底下的所有的穷人都开心有地方住。 7. 贫贱不能移——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贫穷低贱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决心。 8.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赏析: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