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剡溪景色的诗句李白 秋下荆门江树空,布帆无羌挂秋风。 此行不为魲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剡溪。 诗人来自名山大川,却特意前往旲越剡中赏山水,可见此山水之丽。李白在《梦游天姥山留别》诗曾写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神往梦至之意跃然纸上。 此行不为魲鱼脍,是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秋风中想到家乡的鲈鱼莼菜味美,便弃官而归,李白用此典,更强调自已对越中山色的喜爱,是为了峻山丽水而赴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桋,半壁见诲曰日,空中闻天鸡,等等。 《梦游天姥山留别》诗中大多写剡溪景色,不累举。 2.描写风凰山风景的诗句《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鸾凤李》 李商隐 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 金钱饶孔雀,锦段落山鸡。 王子调清管,天人降紫泥。 岂无云路分,相望不应迷。 3.描写晚秋景色的诗句赞美“晚秋美景”的诗句具体如下: 1.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 杜甫 唐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2. 《晚秋野望》 刘沧 唐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 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 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 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3. 《南湖晚秋》白居易 唐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但惜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 惨淡老荣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4.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 杜甫 唐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5. 《晚秋》元稹 唐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 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 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6. 《山行》杜牧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描写上林湖岸边景色的诗句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 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 “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 “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 “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 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 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 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 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 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 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 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 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 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 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5.描写湖景的诗句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2、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他描写湖景诗句如下” 1,刘禹锡《游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4,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5,银盘水面无尘,玉镜天心相映 6,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0,一千倾,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1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12,划去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1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4,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1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