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写的关于“西湖景色”的古诗有哪些1、《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4、《卜算子·感旧》宋 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5、《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宋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6、《夜泛西湖》宋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7、《开西湖》宋 苏轼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2.苏轼描写夏季西湖景色的古诗有哪些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4、《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5、《夏日对雨》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3.苏轼描写夏季西湖景色的古诗【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拓展阅读】 杭州西湖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有着密切联系的。西湖的美,首先是被历代文人认识并逐渐开发的。可以说,没有众多文人的描绘歌咏,西湖是不会如此受人推崇的。 仔细想一想,这其中,与西湖关系最为密切的算是苏轼先生了。 苏轼一生两次赴任杭州。 第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他当年36岁,历时三年。苏轼一到杭州,就被这里的秀山丽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其五)。 苏轼饱览了西湖的美景,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早晚、阴晴、晦明,西湖都有自己的美,苏轼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笔下:“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绿水,松排青嶂,草满平坡。泛舟湖中,四面瞻视,水光山色,竞秀争奇,柳岸花汀,参差掩映。已而峰衔翠霭,月印波心,画舫徐牵,菱歌晚渡,游人俨在画图中也。”(《题西湖诗卷》其一)。这是对西湖美的总体真实写照。 那时西湖的春景,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霁晓最宜,柳带朝烟,桃含宿雨,芳草沿堤,与湖柳映碧,更见渔舟来往,今人疑武陵源。” 4.苏轼写的西湖风景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夜泛西湖五绝 【宋】苏轼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原注:湖上禁渔,皆盗钓者也)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5.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宋)苏轼 (1)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2)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1)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3) 乌菱白芡不论钱, 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 滞留江海得加餐。 (4) 献花游女木兰桡, 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 吴儿不识楚辞招。 (5)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6.苏轼赞美西湖美丽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解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7.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8.谁知道苏轼写的一首赞美杭州西湖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赏析: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参考资料:《饮湖上初晴后雨》百度百科 9.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春晴怀故园海棠 【宋】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春晴怀故园海棠 【宋】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读严子陵传 【宋】杨万里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过杨村 【宋】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寄陆务观 【宋】杨万里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伤春 【宋】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晚风 【宋】杨万里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晚风 【宋】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戏笔 【宋】杨万里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新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