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教育的诗句无题 丝尽春犹在 烛化意更稠 板上种桃李 硕果满神州 无题 风雨润桃李 黑白画春秋 谁知鬓上雪 日月渐入无 1. 源远流长图 欲求贤才栋梁, 天空陆地海洋。 半世东奔西忙, 今又远航, 路遥山高水长。 2. 老师匡焕学 德高鸿儒博学, 望重英雄豪杰。 天时地利人和, 用笔如魔, 令人拍案叫绝。 3. 王本成 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 吐气扬眉, 天下舍我其谁? 4.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5. 管仲图 为人堂堂正正, 做事磊落光明。 汇集四方英雄, 师出有名, 天下任我纵横。 6.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绿野堂开占物华, 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 流觞与红叶,诗酒不胜杯。 更种花。 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 重上瑶台, 天地为之惊骇。 回澜阁 为国为家为民, 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 日月星辰, 相伴一生追寻 2.能表现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诗句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人(在现在河南省),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由于他热心教育事业,积极培养人才,不断探讨有关教育的理论问题,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他作《师说》、《进学解》等教育名篇,提倡尊师重道,主张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地培养、选拔人才以及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论述,都极富新意,遂使他成为唐代著名的教育家。作为一代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韩愈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 (二) 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 (三) 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 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在教育上他尊崇儒术,提倡周、孔之道。提出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太宗重视发展教育,大兴学校。他认为:教育兴则国兴,教育衰则国衰。 亲临国子学观看“释奠”仪式与听讲经义。重视各类教师的选拔,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 尽量扩大招生名额,使很多庶族地主子弟也获得入校学习机会,积极接收异族异国的留学生入唐留学。由于太宗重视教育,呈现出学风大兴的盛况。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 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代表作品:《江雪》、《渔翁》、《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江 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在文学创作上积极向民歌学习,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婉转、朴素优美的特色,诗作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不露痕迹。 代表作品:《陋室铭》、《西塞山怀古》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他长于谋略,善于用兵,著有数种兵书,大都亡佚。著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兵法》 、《李靖六军镜》。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称赞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魏征,字玄成,剑州(今广元市剑阁县)人,(公元580年—645年)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魏征自幼聪明好学,胸有大志。但家境贫穷,无法施展其才智,年轻时出家为道士,云游四方,拜师求学,博览群书,颇有雄才大略。 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于是提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这一至理名言。 他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把君、民关系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宋璟(公元663-738),祖籍广平,唐代著名政治家,弱冠中进士,官历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 在任52年。在任用人才上提出了任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主张。 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内忧外患的。 3.用诗句形容教师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 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4.形容教学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名言警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