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求是

1.求唐诗宋词共10首要求是每首诗各配俩问题,并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写上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桃花溪张 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分析“渔船”“桃花”和“洞”三者的关系。 (3分)(2)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却明知故问,表达了怎样的心情?(3分)答案:(1)诗人伫立在石矶旁,望着眼前的渔船和漂流的桃花瓣,恍惚间把眼前的渔人当作了当年的武陵渔人,联想到桃花瓣该是从桃花源流出来的,继而又联想到桃花洞。

(2)诗人问讯渔人的话,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理,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惆怅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杳杳寒山道 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分),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2分)。

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 (2分),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评分标准:找出诗句,2分;叠字在句中的含义,2分;结合诗歌内容正确写出诗人的情感,2分。

3。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①同意第一种说法。

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

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4。

听流人水调子注 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请具体说说第三、四级、句中 句法、字法妙在何处?答: "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既可以理解为写了"岭色"和"雨"两个事物,也可以理解为是用"千重万重雨"来比喻层叠的"岭色",造成了诗句的多义性,含蕴丰富。 "收与"两字使前句的"雨"与后句的"泪"搭成明确的譬喻关系,说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千重万重雨"化成的,形象地表达了被贬谪的诗人听到悲伤的水调子后内心强烈的悲切情绪,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

5。蝶恋花 苏拭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答案: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6。

春雪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的第一句中“都”字写出了人们未见芳华时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中“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草牙时 惊喜 的心情。

第三、四句用 拟手法写出了初春时节 春雪飞舞的景象,也揭示了未有。

2.请写出有关雪的古诗三首要求是七言绝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雪梅 [宋]卢梅坡 雨雪?d?d,见??曰消 ?d?d: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

;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

翳翳:阴暗。希:少。

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

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

3.关于爱情或者等待的诗句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4.有首古风歌歌词是有很多古诗结合的,男生唱的,求是什么歌

红尘

词:符绾 曲:Winky诗 戏腔/后期/和声:HITA

小曲儿袖风染雨

花台下酒共饮青丝风凌

三千愁肠谁系

把酒东篱

谁见形单只影

曾忆 与谁共约亭台西

烽烟铁骑 金戈铿锵风里

春秋几季 何人把离人忆

醉别烟雨 回首云淡风轻

愿与 与君共月归故里

一夜难诉尽几番浓情

晓风未起 看云卷君向何兮

可曾共沧桑几许

谁侧畔轻呢 不如归去

良夜却似曾与君共饮

残月未尽 枕畔可曾留君情

盈袖处兰香已尽

身过红尘意

袖风染雨 花台下酒共饮

青丝风凌 三千愁肠谁系

把酒东篱 谁见形单只影

曾忆 与谁共约亭台西

一夜难诉尽几番浓情

晓风未起 看云卷君向何兮

可曾共沧桑几许

谁侧畔轻呢 不如归去

良夜却似曾与君共饮

残月未尽 枕畔可曾留君情

盈袖处兰香已尽

拂身过红尘意

谁曾共饮过几番浓情

酒消残意 与君曰三生共与

沧桑尽处君何去 拂身过红尘意

5.1、讲述学习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古诗句2、表现学与思紧密结合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析】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张曾任水部员外郎,排行十八。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初春细雨如奶油样的滋润。

"最是"二句:言春之好处正在此时,绝对胜于烟柳全盛时。皇都,京城。

【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

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

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七绝·早春 文 / 石阶寻迹 金花艳丽耀葱茏, 唱彻迎春白雾中。 我挑青帘高望处,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译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细柳营已经来到。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角弓:装饰着兽角的硬弓 渭城:古时的咸阳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 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

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全诗表现了将军射猎时的豪迈气概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

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国古代杰出女词人。

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辑李清照集》等。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

相关
上一篇
淮的宋词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