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如何形容母子感情很好的诗句

1.表达母子的诗句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 黄景仁《别老母》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 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霜陨芦花泪湿衣 —— 舆恭《思母》

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 —— 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 李白《豫章行》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 蒋士铨《岁暮到家》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 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 蒋士铨《岁暮到家》

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 徐熙《劝孝歌》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 王建《短歌行》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黄景仁《别老母》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杜甫《石壕吏》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 李商隐《瑶池》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 王安石《十五》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 王冕《墨萱图·其一》

2.形容母子感情的词

【舐犊情深】解释:比喻对子女的慈爱。 出自:《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血浓于水】用来形容亲情的成语。古代滴血认亲,拥有血缘关系的亲子的血液便会在水中相融,即为此成语的来历。表意:血的浓度大于水 。

【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慈乌返哺】慈:奉养.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作“慈乌反哺”.

【扼臂啮指】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噬指弃薪】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骨肉之亲】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骨肉至亲】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

【骨肉之恩】像骨头和肉那样亲密的的恩情。指亲人间的深厚感情。

【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3.形容母女感情好的成语

骨肉情深

十月怀胎

含辛茹苦

情深似海

母女情深

母爱如山

养育之恩

没齿难忘

母慈子孝

母女情深

其乐融融

二十四孝中有关母子情深的词及其古事:

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亲尝汤药

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拾葚供亲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慌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为母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怀桔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亲涤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4.描写母子感情句子

1.我是一朵白云,母亲便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母亲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母亲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母亲便是拥抱我的山峦。

2.奥古斯丁说:人的一切都是为着不确定的东西而努力的。而我的奋斗,我的挣扎,却是为了换取我母亲的欢欣,减少母亲的遗憾。六根当中,最难悟空的,大概就是这个“情”字了。

3.母亲,你的爱如蔚蓝的大海,把我像鱼儿一样紧紧拥入你怀抱;母亲,你的爱如万亩的森林,让我像鸟儿一样在你的天空上飞舞。

4.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5.表示母子间情谊深的一句诗

《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送母回乡》 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别老母》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6.藤连瓜表达母子感情的诗句

《摘瓜辞》

(唐)李贤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四摘抱蔓归。

这首诗也叫《黄台瓜辞》,出自武则天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的手笔。这首诗初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以写瓜为名抒发个人的情怀而已。寓意简单明了,读起来却感觉很别扭的意思,从四次摘瓜,到最后没有可摘的了,只好抱蔓归。这第一句: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李贤是想起了武则天残杀李唐宗室,不知道有多少李家的兄弟,含冤离别而去,他们只是因为姓李,是长在同一个蔓上的瓜。第二句: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李贤是想起了死去的哥哥李弘,在太子的位子上显然是好瓜,虽然风光,但是被母亲杀害了。而这次呢,自己也难逃厄运,回头看看,就剩弟弟李显和李旦了,瓜是稀不多了。第三句:三摘犹自可,四摘抱蔓归。突然间,李贤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如果三摘李显犹自可,还有瓜有希望,可是四摘李旦呢,那岂不是抱蔓归吗,连蔓都被抱走了,李家不知道还有什么希望啊。

人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亲情了,母子连心,作为儿子的心是痛的!然而作为母亲的心更痛!武则天自然明白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了,她举哀于显福门,追封李贤为雍王,实际上就是内心愧疚啊!然而她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隐藏了自己的悲伤,割舍了亲情,在走向帝王的血腥之路上,她已经不能回头,只要是绊脚石,就必须清除!

7.表达母子亲切的诗句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⑷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⑸归:回来,回家。

⑹言:说 ⑺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⑻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作品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诗作鉴赏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