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老人行走不稳的成语成语是: 步履蹒跚 步履蹒跚 【解释】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出自】宋·龚熙正《释常谈·步履蹒跚》:“患脚谓之步履蹒跚。” 患脚是指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 【例子】老奶奶躬着腰,手里拄着根拐杖,,步履蹒跚的走着。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一步一摇、举步维艰、步履维艰 【反义词】大步流星、疾步如飞 扩展资料 1、步履蹒跚的近义词 步履维艰 【解释】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出自】明·邵景瞻《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颜色枯槁,步履艰难。” 脸色憔悴,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示例】往日里健步如飞的他,如今被一场大病折磨得步履维艰。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老年人或有病的人行动不便 2、步履蹒跚的反义词 大步流星 【解释】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出自】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例子】夏天如同一个夸张的青年,永远迈着大步流星地步伐。 【语法】主谓式;作状语;用于走路 2.形容老年人身体不好的诗句1、形容老年人身体不好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2、原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4、简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3.形容老人身体硬朗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魏晋·曹操《龟虽寿》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唐·杜甫《江汉》虽慵兴犹在,虽老心犹健。 ——唐·白居易《早夏游宴》老去身犹健,秋来日自长。——宋·陆游《小室》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 ——宋·陆游《灌园》年耄身犹健,秋高疾已平。——宋·陆游《雨后至近村》年垂九十身犹健,竹屋荆扉不厌低。 ——宋·陆游《老健》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宋·陆游《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残年所幸身犹健,闲事惟求耳不闻。 ——宋·陆游《独坐闲咏》趁取老来犹健,登临莫放杯空。——宋·周紫芝《朝中措》五年未老君犹健,五十行当富贵。 ——宋·伍梅城《摸鱼儿》老喜身犹健,闲知兴更添。——元·李齐贤《巫山一段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