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君臣的诗句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君臣名言北宋文学家 苏轼 君心中无国,臣心中无君。春秋齐国大夫 鲍叔牙 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这几句大意是,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关于君臣的名言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 周瑜 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68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2.描写“君臣”的诗句有哪些描写“君臣”的诗句有: 1、《咏怀古迹》 朝代:唐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寄隐者》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卖药向都城,行憩青门树。 道逢驰驿者,色有非常惧。 亲族走相送,欲别不敢住。 私怪问道旁,何人复何故? 云是右丞相,当国握枢务。 禄厚食万钱,恩深日三顾。 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 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 青青东郊草,中有归山路。 归去卧云人,谋身计非误。 3、《杜鹃行》 朝代:唐 作者:杜甫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4、 《赠溧阳宋少府陟》 朝代:唐 作者:李白 李斯未相秦,且逐东门兔。 宋玉事襄王,能为高唐赋。 常闻绿水曲,忽此相逢遇。 扫洒青天开,豁然披云雾。 葳蕤紫鸾鸟,巢在昆山树。 惊风西北吹,飞落南溟去。 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 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 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 何日清中原,相期廓天步。 5、《赠司勋萧郎中》 朝代:唐 作者:张子容 作相开黄阁,为郎奏赤墀。 君臣道合体,父子贵同时。 国以推贤答,家无内举疑。 凤池真水镜,兰省得华滋。 未睹风流日,先闻新赋诗。 江山清谢脁,花木媚丘迟。 吏部来何暮,王言念在兹。 丹青无不可,霖雨亦相期。 昔我投荒处,孤烟望岛夷。 群鸥终日狎,落叶数年悲。 渔父留歌咏,江妃入兴词。 今将献知己,相感勿吾欺。 3.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关于"君臣"的诗句1、君臣相顾尽沾衣(唐·白居易·《长恨歌》)2、政尔良难君臣事(宋·辛弃疾·《贺新郎》)3、君臣留欢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5、千载君臣鱼有水(宋·刘克庄·《念奴娇》)6、唯愿君臣千万世(宋·宋太宗·《缘识》)7、君臣已与时际会(唐·杜甫·《古柏行》)8、君臣一德、志交孚(宋·无名氏·《六州》)9、眼见他一刀两断君臣定(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0、你看他鱼水君臣倒也情意高(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1、君臣际会诚难(宋·曹勋·《沁园春》)12、一体君臣祭祀同(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3、异代君臣莫更论(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14、君臣不易逢(宋·张镃·《杂兴》)15、五位君臣(宋·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16、君臣相遇(宋·陈著·《水龙吟》)17、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 过七里濑》)18、君臣称瑞频腾奏(宋·岳珂·《宫词一百首》)19、君臣千载(宋·毛滂·《沁园春》)20、五位君臣(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唐·张蕴古)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宋·朱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宋·周敦颐) ●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梁·王僧孺)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清·唐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三国·诸葛亮)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乔·爱略特) ●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朗费罗) ●试图用暴力控制人的思想的人是暴君,而屈从于他的人则是奴隶(英格兰) ●不讲法律,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伏尔泰) ●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没有法律,而只有一个统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就不复存在(欧里庇得斯) ●暴君统治国家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塞·约翰逊) ●对暴君的反抗是对上帝的依从(杰弗逊) ●若有可能,奴隶也会成为暴君(塞·约翰逊) ●暴君们通常要去砍断他们爬上王位的阶梯,他们担心,如果梯 子留在那儿,别人也会爬上来(托·富勒) ●一个暴君无论杀戮多少人,也杀不掉自己的继承 者(塞涅卡) ●父子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唐·吴兢) ●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唐·王勃)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明·冯梦龙)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汤显祖)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 ●伴君如伴虎 ●谁离王冠太近,谁离死亡也就不远(丹尼尔) ●位历将相,国家之柱石臣也〈汉书〉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宋·王禹楗) ●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责不可以不厚(宋·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怒(宋·晁说之)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汉书〉 ●厉精图治,将有大为〈宋史〉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元·郑廷玉)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清·申涵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圣神也(唐·白居易) ●宰相肚里能撑船。 4.描写君臣的成语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出处:《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在酒壶里。” 都俞吁咈 皆为古汉语叹词。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出处:《书·尧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聚精会神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出处: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君臣佐使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出处:《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君圣臣贤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出处:《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龙虎风云 ①比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出处:《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乱臣贼子 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出处:《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圣君贤相 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辅弼之臣,后专指宰相。 出处:《荀子·富国》:“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吁咈都俞 吁、咈,反对的感叹词。都、俞,赞美、同意的感叹词。形容君臣议事融洽。 出处:语本《书经·尧典》:“帝曰:‘吁!咈哉!’”语本《书经·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5.形容两个人想法是不一样的1、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dào bù tóng bù xiang(第一声) wéi móu,意思是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莫衷一是 莫衷一是,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mò zhōng yī shì,意思是指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也多用于形容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 扩展资料 道不同不相为谋典故—《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道不同不相为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