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还”字在古诗中的读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以上句中“还”的读音,是都应该读成"huan"呢还是“hai”? 如何确定古典诗词中“还”的读音?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还”读huan 是”退身,返回”的意思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读”hai 是”仍然”的意思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还”读huan 是”回返”的意思 读hai 时,是副词 读huan时,是动词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仍然(后起意义)”的义项,但读音仍在huan下,未标hai。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huan,没有读hai 。古代可能没有“hai”这个音,粤语里两字均读“huan”。 查巴蜀书社之《古汉语字典》,有三个读音。 huan(二声):返回;偿还;顾、回头;若还、如其;通“环”。 xuan(二声):旋、旋转;迅速;敏捷。 hai(二声):仍、尚;更。[旧音:huan(二声)] 2.“还”在古诗词中怎样读“还”在古诗词中的读法有两种:{huán};{hái} 当“还”读{huán}时的诗句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樽还酹江月,走马还寻去岁村。 意思都是“退身,返回”的意思。当“还”读”{hái}的诗句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仍然”的意思。 区分“还”读{huán}还是读{hái}的方法:读{hái}时,是副词 ;仍然、尚;更的意思;读{huán}时,是动词 ;返回;偿还;顾、回头;若还、如其;“还”的读法需要根据诗句或者诗文的语境来判断读法,或是根据诗词的大意来推断读法。 3.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斜”字在古诗词里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á”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é”。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á”,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 4.强 在古诗词中的不同读音和解释强强、强jiàng【形】[1]倔强;固执申生甚好仁而强。 ——《国语·晋语》又如:强气(倔强脾气);强颜(指人不知羞耻);强团练(宋代杭州俗谚。指性情倔强,对人倔傲的人);强头别脑(形容倔强的神气)[2]僵硬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 ——《儒林外史》另见qiáng,qiǎng强强qiáng【名】(形声。从虫,弘声。 本义:米中小虫)[3]同本义[4]通「襁」。襁褓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史记·鲁周公世家》强强qiáng【形】(通强。弱的反义词)[5]弓有力强,弓有力也。 ——《说文》强,健也。——《广韵》材官引强。 ——《史记·绛侯世家》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强弩(用机括发射的强弓)[6]强盛;势力大不可谓强。 ——《墨子·公输》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天下强国无过齐者。 ——《战国策·齐策》自胜者强。——《老子》赵强而燕弱。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弱为强。——《三国志·诸葛亮传》少年强则国强。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又如:强家(势力强盛的卿大夫);强雄(强盛);强寿(强盛而长久);强对(强大的对手);强元(以强大立足天下);强兵(强大的军队);强阵(强大的军队);强旅(强大的军队);强弱(强大与弱小)[7]强健;健壮,有力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以强壮出。 ——《汉书·李广苏建传》刚健强力。——宋·苏轼《教战守》又如:强仕(四十岁。 这年龄的人各方面已经成熟,正好出仕做官);身强力壮;强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8]刚强;坚决四十曰强。——《礼记·曲礼》强立而不反。 ——《礼记·学记》。注:「临事不惑也。 」强而义。——《书·皋陶谟》。 传:「无所屈挠也。」强忍不义。 ——《国语·楚语》申生甚好仁而强。——《国语·晋语》又如:强果(坚强果敢);强执(坚强固执)[9]强横凶强侠气。 ——《世说新语·自新》又如:强汗(强横勇猛);强戾(强横凶暴);强虐(强横暴虐);强狠(强横凶狠)[10]强暴强,暴也。——《尔雅》侯强侯以。 ——《诗·周颂·载芟》曾是强御。——《诗·大雅·荡》又如:强俊(强暴而又才智出众);强虏(强暴的敌人);强塞(强暴固执);强鸷(强暴凶狠)[11]优越;好博闻强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强起(强如。胜过;比…更好);比他强;比昨天强;我们的劳动条件一年比一年强;博闻强记;强处[12]略多于…的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木兰诗》又如:三分之一强强qiáng【名】[13]强有力的弓挽弓当挽强。——杜甫《前出塞》[14]强者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15]姓强qiáng【动】[16]使强,加强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另见jiàng;qiǎng强qiǎng〈副〉[17]勉强功不可强成。 ——《淮南子·修务》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不可强夺。 ——《聊斋志异·狼三则》虽欲强聒。——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再四强之。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牵强;强词夺正(强词夺理);强勉(勉强);强词(勉强说出来的话);强口(勉强);强应(勉强答应);强不知以为知[18]竭力;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注:「修业不敢倦。」强焉日有孳孳。 ——《礼记·表记》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强忍与言。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将军强留之。——清·魏禧《大铁椎传》而强假焉。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又如:强恕(努力行忠恕之道);强力(勉力);强仁(勉力行仁);强步(勉力步行)另见jiàng;qiáng强强,强qiǎng〈动〉[19]强制,强迫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三君皆将强死。 ——《左传·文公十年》又如:强匄(仗势索取);强媒硬保(强迫做媒,包办成亲);强劝架(连拉带劝;拉偏架);强邀(夺取);强风情(强作风流情事);强为(硬干;蛮干);强起(强迫不愿做官的人任官就职)[20]劝勉强之。——《周礼·司谏》。 注:「犹劝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孟子》====〖简释〗====强1qiang2(ㄑㄧㄤˊ)[1]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壮。~健。 ~人。~力。 ~大。~劲。 刚~。富~。 列~。~弩之末。 年富力~。[2]程度高:~手。 ~烈。~酸。 能力~。[3]胜过,优越,好:~干。 争~好胜。[4]有余,略多于某数:~半(超过一半)。 [5]使用强力,硬性地:~占。~加。 ~攻。~悍。 ~横。~梁(强横霸道)。 [6]着重,增加分量:~化。增~。 强2qiang3(ㄑㄧㄤˇ)[1]硬要,迫使,尽力:~使。~迫。 ~逼。~辩。 勉~。~人所难。 ~词夺理。强3jiang4(ㄐㄧㄤˋ)[1]固执,强硬不屈:~嘴。 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