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乡村富饶的古诗1、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2.<杜日>中描写山村富裕景象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王驾 楼主要的是第一句吧,把意思打上来阿,还有王驾的应该是社日,疑为楼主笔误???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从村居风光着墨,“稻粱肥”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一个“肥”字,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一片风景何尝不是一种心景,诗人以“肥”字统摄全诗,笔触也渐渐由村外的靓丽风光移至村内,“豚栅鸡栖”,说通俗一点,就是猪归圈,鸡回巢。诗人信手拈来,借这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以六畜的兴旺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观,还仿佛可以嗅到裹杂着的泥土气息,听到那久违的鸡鸣犬吠。见猪见鸡,而唯不见人。农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见民风的淳厚,很有点“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气。然而,人又去哪儿了呢?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悬念,极为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社日”表演的热闹场面,而是把“聚焦点”集中于“社散”之时。桑树、柘树的影子斜斜的,长长的,既是夕阳余辉的照射,又是农人心境的体味,“桑柘”还暗示出了山野蚕业的火红,可见诗人用语的艺术匠心。“家家扶得醉人归”,结句造语奇峰突起,更是神来之笔,可谓全诗的精髓之所在,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正因为有了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实处。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衬了“肥”,“肥”的是庄稼,“醉”的是农人的心呀。同时,“醉”还扣住了“社日”的正题,衬托出社日的盛况。 3.有没有描写乡村安宁富足宁静舒心的诗句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代:范成大 释义: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释义: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唐代:王维 释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5、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唐代:王建 释义: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6、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唐代:王维 释义: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7、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魏晋:陶渊明 释义: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8、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代:李白 释义: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唐代:杜甫 释义: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10、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归园田居·其四》魏晋:陶渊明 释义: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