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太平盛世的诗句名言忆昔二首 杜甫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 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 洒血江汉身衰疾。 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商业和交通也十分发达。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中外商人汇集,城市特别繁华。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热闹非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商人、学者、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2.形容天下太平的成语形容天下太平的成语: 天下太平 【拼音】:tiān xià tài píng 【解释】: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出处】:《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示例】:人人好公,则~;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近义词】: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太平盛世 【反义词】:天下大乱、动荡不安、兵荒马乱 【歇后语】: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国家 太平盛世 【拼音】:tài píng shèng shì 【解释】:安定、兴盛的时代。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章枫山封事》:“余谓太平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 【示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鲁迅《坟·灯下漫笔》 【近义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反义词】:狼烟四起、家破人亡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社会安定 天下大治 【拼音】:tiān xià dà zhì 【解释】:治:安定。国家政治形势安定。 【出处】:《晋书·天文志上》:“星明大润泽,则天下大治;芒角,则祸在中。” 【示例】: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 【近义词】:国泰民安 【反义词】:天下大乱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国泰民安 【拼音】:guó tài mín ān 【解释】: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示例】: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享太平。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 【近义词】:天下太平、歌舞升平、河清海晏 【反义词】:兵荒马乱、国弱民穷、国破家亡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平 3.祈愿天下太平的诗词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2.《雪夜小饮赠梦得》唐代: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3.《忆昔》唐代: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4.《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5.《念奴娇·中秋》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4.成语比喻天下太平出处。 指战事停息:把锋刃向里倒插着,大海没有浪了:《礼记·乐记》。 出处:《尚书·武成》:平安,比喻没有战争,安其俗,示不复用兵,河溓海晏:垂衣拱手。 出处。 出处:“偃革为轩,愉快;干戈。 出处。” 倒载干戈 倒,放置。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国家太平安居乐业 安、社会繁荣的吉兆:平安:喜爱,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乐,形容毫不费力:“倒载干戈,风凋雨顺:《六韬》。 出处;顺,垂拱而天下治:“(升平四年)二月。风雨及时适宜,泛指武器:“河清海晏;业,冲激州城:职业,天下太平。 比喻天下太平,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河海清宴:“每岁海潮太溢,复其爵号,美其服:古代的两种兵器:安定。” 櫜弓卧鼓 藏弓息鼓。 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出处,至老死不相往来。 把武器倒着放起来:和协;载:《晋书·穆帝纪》,人民安乐。” 凤引九雏 为天下太平,倒戢干戈。 申命百姓:清·纳兰性德《金山歌》。同“河清海晏”: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天下太平。” 《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 风调雨顺 调,甘其食而美其服: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乐其业。 同“倒载干戈”,中外乐康,春秋醮祭。黄河水清了。 出处:“既而克殷;治:平静。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比喻天下太平:“民各甘其食。 然后还师振旅:“弛使四夷,各安其所,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出处。” 倒戢干戈 把武器倒着放起来:调和。” 垂拱而治 垂拱。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 海晏河清 晏,诏命学士院:“谆信明义:陈设,崇德报功:唐·陈集源《龙龛道场铭序》。” 国泰民安 泰,便是修文偃武时。” 河溓海晏 犹言河清海晏:“地平天成。” 河海清宴 比喻天下太平:《后汉书·隗嚣传》,时和岁丰,安定,櫜弓卧鼓。 出处:“正当海晏河清日。” 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 5.赞美太平的句子1.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汉·王充《论衡·气寿篇》。本局大意是:世道太平,长寿人就多。 太平之世,兵乱不兴,天灾不起,政治稳定,物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身心健康,长恒寿人就多。本句多用于称赞太平盛世,也可用来说世凡多长寿是因为世道太平。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气寿篇》2.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太平名言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 洪秀全3.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引岳飞语。这几句大意是: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顾惜死亡,国家就得到太平了。 这几句根据文臣武将各自的职责和各自易犯的弊病作出要求,表现了南宋爱国英雄岳飞在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时刻,希望政治清明、国家太平的理想。可用来评沦古之文臣武将,也可用来要求今天政府和军队的干部。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脱脱 《宋史·岳飞传》4.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唐代史学家 吴兢5.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清末小说家 刘鹗6.除非你能消除人类爱国的心,否则世界永远不会太平。 关于太平的名言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7.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哲学家 张载8.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9.我的亲身经验告诉我,记者们喜欢撒谎。 我本人就曾使一种绘声绘色的谎言开始在太平洋沿岸地区风行;时至今日,这种谎言仍在当地流行。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10.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太平名言唐代诗人 杜牧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11.你看阳光多么公平,照着你,照着我,照着高大的树木,也照着地上的落花,既不分贵贱贫富,也不计较利害得失。若是人们也能和阳光一样公正,我想这世上一定会太平得多了。 武侠小说家 古龙 《彩环曲》12.“金龙,”洪泰岳抚摸着我的背脊说,“我知道你心里一直有气,但你要知道,太平屯那个李仁顺,用印有**宝像的报纸包了一条咸鱼,就判了八年,现在还在沙滩农场劳改,你的事,比他严重得多!”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 莫言 《生死疲劳》13.大凡一个人在急难之中,最容易流露真情。在太平无事的时候,由于拘谨,有些强烈的情感即便不能压抑下去,至少也会想法遮掩,可是处于心烦意乱的境况中,人就不会做作,无意中会将真实情感暴露出来。 英国历史小说家和诗人 司各特14.这个世界政治学的大目标,十二个字就讲完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但如果要问,世界啥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呢?我说,人类也许永远不会实现。 假使人类真有这么个社会出来,就是宇宙毁灭的时候。 关于太平的名言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15.毁灭对我来说并不可怕,因为在我出生以来我早就试验过了——一亿年前——而且在今生的一个钟点里,我所遭受到的痛苦,要比一亿年中的痛苦加起来还要厉害。 世界上另有一种太平,一种宁静。一种无忧虑无愁无烦恼无困惑一种对一亿年的节日的欣喜和满足之情。 对此我无限地向往和渴望,希望机会一到,便能再享受一次。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16.往事如烟,旧梦难寻。 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做错的已经做错了,一个人已经应该从其中得到教训,又何必再去想?再想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很对。但说这话的人一定是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喝着好好的,从小就生活在很太平里的人说出来的。 这种人当然会觉得“往事如烟,旧梦难寻”,因为他所经历过的通常都是小小的不如意,小小的挫折,小小的感情插曲。所以他们才会觉得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做错的已做错了,再想又有什么用?什么叫回忆?什么叫往事?什么叫刻骨铭心?你曾经谱过一段令你刻骨铭心的恋曲吗?你是否经历过一段生不如死,今天过了,明天在哪里都不知道的日子吗?如果你曾有过这些经历,那么你一定知道往事是否可以说失去就让它失去了。 武侠小说家 古龙 《怒剑狂花》17.1993年,我刚刚走进《东方时空》,制片人时间告诉我:“有两件事是忌讳,不能做。一是要坚决去掉形容词,二是不要叫被采访对象为老师。” 为什么要去掉形容词?我们是做新闻的,而形容词的作用是修饰,生活不需要修饰,不管是好还是不好,新闻都该客观地反映生活原貌,而不是用形容词来粉饰太平或刻意打压。为什么不许叫被采访者为老师?因为我们不能把观众提前预设为学生,电视不是让观众来听课,我们与观众,我们与被采访者,观众与被采访者,都该是一种平视并平等的关系。 于是,我记住了,一记就是十几年,不一定都做得到,起码时常反省。时间长了,又有所悟,感觉这两个要求不仅是在说如何做电视做新闻,或许对社会也有用,当然,也与做人有关。 然而,时常让人疑惑的是,这两个提醒,对于今天很多年轻的同行来说,依然新鲜,显然,它在当下还有价值。没办法,形容词在新闻里总是随处可见,“老师”的称谓被进一步泛滥着,而可怕的是,打算制止并修正的人却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