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广陵散的诗《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 年代: 宋 作者: 楼钥 叔夜千载人,生也当晋魏。 君卑巨寖强,駸駸司马氏。 幽愤无所泄,舒写向桐梓。 慢商与宫同,惨痛声足备。 规橅既弘阔,音节分巨细。 拨刺洎全扶,他曲安有是。 昌黎赠颖师,必为此曲制。 昵昵变轩昂,悲壮见英气。 形容泛丝声,云絮无根蒂。 孤凤出喧啾,或失千丈势。 谓此琵琶诗,欧苏俱过矣。 余生无他好,嗜此如嗜芰,良夜或无寐。 向时几似之,激烈至流涕。 素考韩臯言,神授托奇诡。 别姊取韩相,多用聂政事。 近读清真序,始知石函秘。 贤哉许阿讷,自言家有此。 文君昔宝藏,人亡琴亦废。 荷君重然诺,写谱远相寄。 按柏三十六,大同小有异。 此即名止息,八拍信为赘。 君远未能来,我老从此逝。 何当为君弹,更穷不尽意。 2.有没有描写<广陵散>的古诗词贤八咏·嵇康抚琴 宋 姚勉 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马。 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 【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在他的“听颖师弹琴”中,未明言所听的是“广陵散”,但是根据其诗所写的情绪、气势,尤其有“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之句,颇有聂政为父报仇而别姊之境。加之“勇士赴敌场”之语,更与“聂政刺韩王曲”相近,可以推断颖师所弹应即“广陵散”。 3.有没有描写广陵散的古诗词文君昔宝藏,激烈至流涕,大同小有异。 贤哉许阿讷。君卑巨寖强,神授托奇诡《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年代。 昌黎赠颖师,欧苏俱过矣。素考韩臯言。 荷君重然诺,云絮无根蒂,八拍信为赘,多用聂政事。余生无他好,悲壮见英气,自言家有此,或失千丈势。 谓此琵琶诗。按柏三十六,駸駸司马氏。 昵昵变轩昂,惨痛声足备,舒写向桐梓。慢商与宫同: 宋 作者,他曲安有是。 孤凤出喧啾,更穷不尽意: 楼钥叔夜千载人。君远未能来。 形容泛丝声。此即名止息,生也当晋魏,写谱远相寄,良夜或无寐,音节分巨细。 幽愤无所泄。拨刺洎全扶,嗜此如嗜芰。 别姊取韩相。规橅既弘阔,我老从此逝,必为此曲制,始知石函秘。 向时几似之。近读清真序,人亡琴亦废。 何当为君弹。 4.有没有描写广陵散的古诗词文君昔宝藏,激烈至流涕,大同小有异。 贤哉许阿讷。君卑巨寖强,神授托奇诡《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年代。 昌黎赠颖师,欧苏俱过矣。素考韩臯言。 荷君重然诺,云絮无根蒂,八拍信为赘,多用聂政事。余生无他好,悲壮见英气,自言家有此,或失千丈势。 谓此琵琶诗。按柏三十六,駸駸司马氏。 昵昵变轩昂,惨痛声足备,舒写向桐梓。慢商与宫同: 宋 作者,他曲安有是。 孤凤出喧啾,更穷不尽意: 楼钥叔夜千载人。君远未能来。 形容泛丝声。此即名止息,生也当晋魏,写谱远相寄,良夜或无寐,音节分巨细。 幽愤无所泄。拨刺洎全扶,嗜此如嗜芰。 别姊取韩相。规橅既弘阔,我老从此逝,必为此曲制,始知石函秘。 向时几似之。近读清真序,人亡琴亦废。 何当为君弹。 5.哪些古文诗词对《广陵散》有描述广陵散简介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 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广陵散》是我国著名古曲之一,在古琴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的作者——宋代的陈阳曾将《广陵散》与《诗经》相比拟,称其为“曲之师长”。 历史文献中关於《广陵散》的记载特别多,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长达十五段,曲体结构庞大,旋律很丰富,曲调激昂慷慨,有它独具的风格,现存琴谱最早见於《神奇秘谱》。 相传古代杰出的演奏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嵇康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广陵散》演奏家,他虽不是此曲的作者,但由於其杰出的音乐天才,通过他的演奏使这个乐曲更加丰富,因此,嵇康的名字与《广陵散》千百年来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可是《广陵散》究竟是根据什麽内容写成的,至今却说法不一。 王世襄先生在题为《古琴名曲〈广陵散〉》(见《人民音乐》1956年4 月号)一文中,认为《广陵散》的每段标目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描写战国时(西元前四世纪)聂政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故事。 主要情节为:聂政的父亲为韩王炼剑,误了期限,惨遭韩王杀害。聂政为了报父仇,历尽艰苦,入山学琴,十年功夫,学成绝技。 韩王听说国内出现了卓越的琴家,召他入宫演奏,殊不知他就是要为父亲报仇的聂政。正在听琴之际,聂政从琴中抽出刀来,刺杀了韩王。 聂政怕连累他的母亲,自毁容貌而死。韩国不知谁刺死了国王,千金悬赏,求刺客姓名。 聂政的母亲,为使儿子扬名,前去认尸,并死在聂政的身旁。这个故事见於汉蔡邕(西元133 —192 年)著的《琴操》,即所谓《聂政刺韩王曲》。 修建时代约与蔡邕同时的武梁祠石室,也曾取这个故事作为石刻画像的题材。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聂政为父报仇,以他富有反抗精神的自我牺牲来达到刺死暴君的目的。 不过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企图贬低他这种反抗精神,将他描写成为一个被权贵收买而去效死的愚蠢人物,《战国策》、《史记。刺客列传》等书就是这样记载的。 自汉代以后,《聂政刺韩王曲》已很少有人说起了,据推测可能是这个名称大大地触犯了统治者的尊严的缘故,才依照它所流行的地区来命名,而改称《广陵散》。 王文发表后,孟宪福先生随即在《人民音乐》1956年10月号上撰写了《对“古琴名曲〈广陵散〉”一文的几点商榷》的文章,以为从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和历史上有关它的记载来看,《广陵散》所描写的故事内容并不同於《琴操》所说的《聂政刺韩王曲》,前者是后者改称的说法还缺乏可靠的历史记载材料。 首先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来看,《神奇秘谱》本的标目中“取韩”、“烈妇”等,固然不能由此肯定它所描写的是聂政刺杀了韩王还是侠累。但稍晚于《神奇秘谱》中所刊载的两谱之一标目中“取韩”作“取韩相”、“烈妇”作“别姊”则符合《史记》、《战国策》中所载聂政为严仲子刺杀侠累的故事。 元代琴家耶律楚材描写《广陵散》的长诗中“别姊情凄惨”等句及诗前小序中所提到的“……验於琴谱中有‘井里’、‘别姊’、‘辞乡’、‘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刺客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之事”一段,则说明在元代,《广陵散》也是被人认为是描写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明代人刊行的谱所表现的故事内容还是保存了至少是元代流传的说法。 另一方面从聂政的故事的历。 6.有没有评价嵇康或描写他弹奏广陵散,或评价阮籍的诗句或古文《中国名胜词典》载:“嵇康墓在安徽省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国曹魏时人。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其与当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为友,常驻聚会于竹林之下,时称“竹林七贤”。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 临刑前,他拒绝了二千太学生的营救,索赔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后葬于此。 嵇康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原属濉溪之临涣)。 涡阳建县前属宿州。清嘉庆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 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从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 嵇康是一个很具有性格的人,从他的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嵇康的形象。嵇康作为一个个人,但是他始终都不曾稍稍改变一下的性格,我认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他不羁的性格。 我认为嵇康的死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而《明诗》又说:“叔夜峻侠,故兴高而采烈。” 我们注意到尽管这两者评价不尽相同,但是又应该发现惊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个的诗在《文心雕龙》和《明诗》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个“峻”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在《后汉书·朱浮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以峻文诋之。” 这句话中的“峻”是“严酷,严厉”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们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难被人接受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测罢了。但是我认为这种揣测幷不是没道理的。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头绝交书》中表达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可见嵇康性格中有一种不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尘世中有太多琐事的烦扰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烦扰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间的烦忧。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吴中书生谓之疗愁。 可见嵇康性情中是无法接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如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出来的那样“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其实他表达的意思是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时代,因为在人间就有送来迎往的忧扰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欢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要过的生活是“游山泽,观鱼鸟”,幷且“心甚乐之。”他要过的这种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变一下。 因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当时社会人们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却不愿意顺从世俗,可见其倔强不羁的一面了。既然不能顺从世俗,当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脱他的那个世界——那个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脱他的那个世界,因此他“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对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对的,即使和他的那个时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动,不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观念其实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观念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但是嵇康还是比屈原锋芒收敛许多的,《晋书·列传第十九》中有这样的描写“(康)性慎言行”。 或许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真的是有点怪诞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据晋书列传第十九中记载“(康)性绝巧而好锻。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击水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这种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会是怎么看待他呢?其实嵇康还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说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为山涛推荐他出来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认为最亲密的朋友。 从其一生来看嵇康也算得上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说过“君子之行贤,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不论于是而后为也。”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正因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为世俗忧扰,而只愿意平平静静。 7.广陵散表达了什么情感嵇康与《广陵散》二 嵇康与《广陵散》的精神契合 《广陵散》有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底蕴,其旋律如何呢?“现代音乐史专家对该曲研究十分细致,他们认为:《广陵散》的旋律显得非常丰富多变,感情起伏也较大。 正如北宋《琴苑要录·止息序》所说,它在表达“怨恨凄感”的地方,曲调幽怨悲凉;在表达“怫郁慷慨”的地方,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不仅有戈矛杀伐的悲壮,更有战鼓雷鸣的慷慨,可见此曲弹奏的难度极高,综合了各种技巧,据书载“能弹《广陵散》者,唯叔夜一人而已”。《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本即具有激昂,愤慨之曲调基础,《太古遗音》之跋即谓之“其声忿怒急噪,不可为训”。 全曲一种愤慨不屈之浩然之气,跌宕起伏,变化急剧,所谓“纷披灿烂,戈矛纵横”,以致触怒大儒朱熹,斥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强调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无关,嵇康临刑前,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以此曲来发泄心中的感情。 其次,嵇康与《广陵散》也具有神秘性。嵇康在当时是士人心目中的领袖,而且随着时空的推移,使嵇康形象更为神秘和扑朔迷离。 《晋书》载:“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加上他的个人修养,连王戎亦常说:“与康居山阴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更使他蒙上了一层高深莫测的色彩。其潇洒俊逸的风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仰俯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一直是世人模仿的对象,却无人能及。《文选》注引孙绰《嵇中散传》:“嵇康作《养生论》,入洛,京师谓之为神人。” 而颜延之在《五君咏》中描述:“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晋书·嵇康传》载“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 这些都给人一种不是凡人的感觉,很神秘。他傲视整个社会,“尚任奇侠”,其卓越风姿的不可企及性,更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 而且嵇康相信有神仙的存在的,他在《养生论》中称:“夫神仙虽不目见,染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使其形象更为飘逸悠远,如坐云端而不可捉摸。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其崇高形象影响力之大,不得不让人钦叹称奇。 而他与《广陵散》的结缘更是神奇古怪,众说纷纭。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嵇康夜投月华亭,此亭由来杀人,但康“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一声称“身是故人”的鬼魅提头相见,与康“共论音声之趣”,授之《广陵散》,且与康誓曰:不得教人。 天明而去。其间以鬼魅现身授琴,给嵇康与《广陵散》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关于《广陵散》的流传问题更是各抒己见,有人说《广陵散》并没有随着嵇康的死亡而失传,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一为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谱前记云:“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 经九百三十六年矣!”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统》有两个不同的谱本,称甲、乙谱。对于《广陵散》的传说至今不断,今有金庸,将其写成《笑傲江湖》,并在书中描写“曲长老一连掘了二十九座古墓,终于在东汉蔡邕的墓中觅到了《广陵散》,二人依此自创了《笑傲江湖曲》”,颇有神秘色彩,而书中正邪两派的领袖人物却因此成为了知音,“此辈俗人,怎懂得你我以音律相交的高清雅致?”可见《广陵散》的绝世而独立的崇高形象。 而聂政作为《广陵散》的一个主要人物,其刺杀行为也充满了神秘和悲壮感,后人也有不少以他为原型的文学作品出现。再次,嵇康与《广陵散》都有着悲剧性。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谈到魏晋文人的觉醒之时说:“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经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伪的或值得怀疑的,他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由此形成了魏晋风度这样率性而动,慷慨任气,以及服药饮酒,扪虱而谈等等放达不羁的行为。 《世说新语》说:“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而这“只是魏晋风度的表象,产生这种表象的内在精神,却不是这些行迹本身所表现出的绝对自由精神”, “而是文人名士主体自身的内在冲突,即追求自由的自我与另一个遵从传统价值的自我之间的冲突”[3](P.303)。 在放荡不羁的外表下隐伏着的是强烈的儒家入世情怀。有人评品嵇康为魏晋之时能称得上真名士第一人,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冯友兰先生曾说:“嵇康本来是一个矛盾的人,如果把他的《幽愤诗》和《家诫》和《与山巨源绝交书》比较起来,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的矛盾就更大,更显著了。 也许在他看来,这些并不算是矛盾。”确实如此,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嵇康慷慨陈词:“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 8.广陵散和哪首古诗词配最好,拜托请简要说明岳飞《满江红》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岳飞的这首词乃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广陵散》曲谱分为“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段。《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说,《广陵散》与《满江红》都是十分相配的。 9.描写古琴的诗句琴,世传华夏祖先伏羲、神农、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九霄环佩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太古遗音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万壑松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云 泉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惊 涛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正 吟 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海月清辉 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清 籁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无名宋琴 半涉浊流半涉清,倚筝闲吟广陵文,寒剑默听君子意,傲视人间笑红尘。 梅花落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双 鸿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馨,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曲中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原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玉韵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玉壶冰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宋玉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淮南子·缪称训》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古诗十九首》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史记·乐书》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魏)·曹丕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三国(魏)·曹丕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晋·陶渊明 因形创声,随时造曲,应物无穷。 ——晋·成公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唐·李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唐·刘长卿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唐·高适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杜甫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钱起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唐·赵嘏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唐·韩愈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唐·白居易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唐·白居易 弦中恨起湘山远,指下情多楚峡流。 ——唐·苏替 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唐·薛能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 ——宋·晏几道 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宋·苏轼 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宋·陆游 宛若流风回雪,悦如飞燕游龙。 ——清·洪升。 10.形容 古琴的诗词《严氏古琴》 年代: 宋 作者: 艾性夫 苍梧弓剑俱尘土,一片枯桐尚传古。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物真物赝不必论,立名幸有古意存。南风不作民正愠,我欲抱渠招帝魂。 《依韵和普上人古琴见赠》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独蠒丝为弦,九窍珥为珍。弹风松飕飕,听水流泯泯。 欣者举袖舞,悲者欲涕陨。若此辄动人,干时固能准。 虞舜今在上,南薰思无尽。 《古琴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长随书与棋,贫亦久藏之。碧玉琢为轸,黄金拍作徽。 典多因待客,弹少为求知。近日僮奴恶,须防煮鹤时。 《古琴诗》 年代: 宋 作者: 释智圆 良工采峄桐,斗为绿绮琴。一奏还淳风,再奏和人心。 君子不暂去,所贵禁奢淫。后世惑郑声,此道遂陆沈。 朱丝鼠潜啮,金徽尘暗侵。冷落横闲窗,弃置岁已深。 安得师襄弹,重闻大古音。 《古琴歌》 年代: 宋 作者: 周文璞 山人袖携古琴来,形模拙丑腹破穿。上两金字亦残漫,自云得自十年前。 十年前宿野店间,野店岑寂无炊烟。只将百钱乞翁媪,回买湿薪煨涧泉。 老翁持出一木段,刀痕凿痕斧痕满。秀才望见三叹羡,学琴以后何曾见。 此是成都雷氏为,揩摩雷字分明现。持归修治调曲成,曲成他人不肯闻。 初弹羑里可释憾,再鼓广陵如雪冤。将归古操次第传,龙入我舟何可怜。 《山中废宅见古琴》 年代: 明 作者: 王醇 废宅何遗此,终年掩暗尘。弦残空抱响,谷冷未逢人。 余趣思纤指,全身总剩薪。转虞归俗士,沉没任山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