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尾是宣的七言古诗《宫词》 年代: 宋 作者: 王仲修 绿槐疏影满花砖,首夏清和未暑天。进食门前金合人,唐装宫女听传宣。 《宫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内人对御叠花笺,绣坐移来玉案边。红蜡烛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阁门宣。 《贾鹿泉屡约一出小诗代行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陈杰 上都仁问远如天,人望公来望岁然。正有郇模三十字,含毫欲愬复难宣。 《上丞相寿》 年代: 宋 作者: 戴栩 篆金成宝玉成编,春满东朝万象妍。黼衮有尊天子圣,盐梅无迹上公贤。 日开喜色临黄道,风递和声下碧躔。清晓两宫齐锡寿,三槐影里沸传宣。 《华州周大夫宴席》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郡斋何用酒如泉,饮德先时已醉眠。若共门人推礼分,戴崇争得及彭宣。 《戏元弼》 年代: 宋 作者: 陈师道 翩翩别去七经年,特特归来两浩然。东道有时推谢令,后堂无地著彭宣。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 年代: 宋 作者: 苏颂 早年相值浙江边,多见新诗到处传。楼上金蛇惊妙句,卷中腰鼓伏长篇。 仳离岁月流如水,抑郁情怀积似烟。今日柏台相望处,隔垣音响莫由宣。 《听妻弹别鹤操》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别鹤声声怨夜弦,闻君此奏欲潸然。商瞿五十知无子,更付琴书与仲宣。 《生日和辛江陵即席韵》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笑语声中别有天,巫云楚岫玉明舡。冷风入坐酒无力,斜日媚空花欲然。 猎猎旗风犹夏五,摇摇帆影立秋千。他时辇路追今梦,傥许陪公发未宣。 《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六首》 年代: 明 作者: 于慎行 玉阑东畔画帘前,到处常随豹尾旋。圣代仪文今日盛,儒臣雨露向来偏。 琅函赐锦驰中骑,宝鼎分餐出御筵。斋室受厘应有问,朝回犹恐夜深宣。 2.月开头 天结尾的七言唐诗诗句有什么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