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古诗和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现代汉语是从文言演变过来的,并且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甚至口语中都有文言的成分.比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中的 亡 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逃跑,的意思.而在文言中亡用的最多意思就是逃跑.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一时想不起来了.能了解一些文言,对在现在汉语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是有很大帮助的.举个典型的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2句诗其实原意是表达思念的,丝与思同音,泪说的是蜡烛其实暗喻人的眼泪,写的及有韵味,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是给人拿来赞美老师了,显的不伦不类的. 上面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学作品讲究抒情,这个是从先秦的诗经发展下来的,后代的文学作品受到先秦散文和诗经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所以学一些文言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你现在学的可能还不系统,暂时还看不出背书的作用来.如果考了大学的中文系,你就会发现大学讲的一些内容其实在中学和小学学过了的,只不过他讲的更系统,更深一些.到时候就会剩很多力气. 背1些唐宋诗词受益是终身的,我都30多了还在背呢,可惜小的时候太贪玩了,现在回头再背记忆力时间上都要吃力很多.很羡慕你呀呵呵,有时间就多背些吧,其实唐宋诗词无论是从用词,结构,音乐性还是意境都是很美的,只不过他的美藏的太深了,需要多读多问刻苦的学习一个阶段,才能发现他的美丽.祝你成功 2.学习古文到底有什么用古文可以说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精华和结晶,它是我们文化构成的一部分,若抛弃了古文可以说中国就没有值得骄傲的文化了,就如俄罗斯人戒酒是一个道理^_^.还有就是我们的文化习惯为何与欧洲及美洲的不一样?那是因为古文及其他古代文化遗产的影响,你应该感到骄傲啊哈哈.古文也是一种文化素养,我们现代人学习他并不只是继承前人,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了优化你的知识结构,所谓工具书如其名字"工具"也,是辅助掌握古文的.如果有人说了个简单的典故你还要靠工具书来解决那就过分了呵呵,你说是吗 培养文学修养 增加语文功底 对写文章等都有好处 可以说大有裨益。 3.什么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也有很大的作用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在古诗词中,有不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比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学生要培养想象力,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领悟,要能构想一个诗词的画面。学生在想像中要会领悟情感。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4.学古诗文有什么好处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中华古诗词的的确确是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其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深远,真的是美不胜收。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5.古诗词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些什么背诗——以诗揽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是可以催生情愫的。诗词当然也属于文字的范畴,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于其它文学作品来说,来的更迅猛、更服帖,三五句可以催人雨下,八九字可以掬以笑脸。 诸如,诗经的绵柔,离骚的悲愤,陶公的悠然,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无一不是情的展现。那么,我们要走近诗词,就要让诗词走入我们的心中,在脑海中去记忆它。 无疑,背,是能够长久记忆的最好选择。背一首不行,两三首也不行,要想“一览众山小”非多背不可,要想“不尽长江滚滚来”也需多背不可;要想“更上一层楼”需多背不可,要想“千金散尽还复来”还需多背不可。 可以说,背得越多,你所拥有的也就越多,你所收揽的也就越多。悟诗——以诗表情。 悟,感悟,感动或者受感动而醒悟、觉悟。领略诗词之美,背不是目的,关键是悟。 我们对诗词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对作者创作时的心情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关键也是悟。悟得透了,才能明白,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也只有这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阅尽江南美景,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赏遍北国风光;让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春天胜若珠宝,让“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天余音绕梁,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天清幽甜美,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天漫天雪飞。面对爱情,如果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女神对帅锅的思盼,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帅锅对女神的渴眷;如果说“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让爱绵绵不绝,则“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让爱戛然而止……当然,诗词中咏物的、言志的、叙事的、绘景的随处可见,在此就不一一枚举。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领悟,方能明白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诵诗——以诗传情。 诵,读之意,诵和读是不分家的。如果真要说诵和读的区别,窃以为,读就是读,而诵则是有感情的读。 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要求学校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某些活动中,我们都说是举行诗词朗诵比赛,仍少有人说是朗读比赛。因此来说,诵诗,相对于读诗来说,更能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一位优秀的诵读者,通过其诵读,能让诗词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可以让听诵者潸然泪下,也可以让听诵者豪情满怀。不得不说,诵诗,是传递诗词情感的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 前段时间,在我市(新郑)举行的“听见·居易故里”音乐诗会上,瞿弦和、弥亚牛、于同云、连续、张彭、毛利国等大家诵读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长相思》《夜雨》《暮江吟》《望月有感》《花非花》等作品,给人的绝对是心灵的震撼。吟诗——以诗达情。 吟,就是唱,吟和唱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在古代,诗歌的传递,就是唱出来的,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哪首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哪首歌就能得到很好地传唱。 不论是田间地头,亦或是市井街巷,在那个精神文化活动不是十分普及的年代,吟诗,无疑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的“吟”说的就是唱。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民们,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吟唱,让我国的诗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大火烧不断,战争撕不烂。今年春节期间,央视黄金时间热播的“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这么火,被播出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就在于诗词之美,在吟唱、在咏唱中得到了全新的呈现,这不仅仅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认知。 谷建芬老人的《新学堂歌》更是在全北京市中小学校推广。虽说我个人五音不全,但我能听出那优美的传唱带来的豪迈与幽隽。 我想,吟诗,就是要借诗词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胆、大声地唱出来。书诗——以诗展情。 书,即书写。不得不说,古老的方块字,不仅仅是国人的瑰宝,更是全世界华人的瑰宝。 它不仅仅传承着古老的东方文明,更展现着东方语言之美。而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更是将诗词的静之美跃于纸上。 当书法与诗词相结合的时候,这完全应该称得上艺术品。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我们当代所有的国人,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都应该好好地写写中国字,有机会时,也适时地来幅自己的诗词书法“作品”(在此,我勉强称之为“作品”),抒发一下个人的情怀。 (写这一段,我都可脸红,原因不解释) 写诗——以诗言情。古人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当然也可以。 以诗词的方式,描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得,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散文,可以写成小说,当然,也可以写成诗词。 不妨,海边观日出时,来句“红日平海生,跃然水上轻”;登山时,来句“吾本欲登顶,奈何膝有声”;夏日的雨后,来句“夏日多寂寥,雨后蝉音绕”;陪爱人轧马路时,来句“牵手共渡步,艳煞独行人”;共同晚餐时,来句“由来佳人瘦,晚来食稀粥”……。 6.读古诗词有什麽好处“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古典诗歌更是美的,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再现绘画美,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吗?读者与诗的关系有人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但我们会弹奏吗?薛石一位诗歌爱好者,他曾给著名诗学理论家谢冕去了一封信,内容如下谢冕同志:您好。 前年,我曾有幸听过您在大连作的关于诗歌的报告,对于您的分析、评论和鉴赏诗歌的水平,我十分敬羡。故此,我才冒昧地打扰您,把自己在欣赏诗歌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您请教。 我虽然不会写诗,但是却特别喜欢读诗,尤其喜欢读那些含蓄的诗。我会常常反复吟诵一首喜欢的诗,如醉如痴。 有人不解地问我:“读诗有什么好处?你竟会这么喜欢!”诗歌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也真说不清楚,然而确实感到生活中需要有诗歌。我告诉您自己这么喜欢诗,大概会给您造成一个错觉,以为我一定是能理解诗中言及的一切。 不,这正是我要告诉您的苦恼——有些诗我欣赏不了,读不懂!有些用典的诗,我竟连字面也没弄明白;有些诗虽然字面意思好懂,但却总感到似是而非,似乎在那字里行间,作者还有许多许多话,这是些什么话呢?我却琢磨不出。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知道,写诗是要具备一定条件才行,难道欣赏诗歌也如此?那么我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欣赏诗的素养呢? 盼望得到您的帮助。 祝 近安! 薛石 1981.7.25 薛石同志: 来信收到。 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教师和作者,关心、帮助青年同志,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请不要客气。 你提出的诗歌欣赏问题,确实是个有趣且有意义的问题,很值得探讨。下面,我想从“欣赏的准备”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本文即是。有所删改。 同学们想想他回从那些方面来写呢?(两个系统,一是“诗歌特点系统,一个是欣赏诀窍系统”“诀窍”中要抓住十个字:“再创造”“想象”“泡”“找”“进”“猜”“补”) 二、诗人----诗---读者(重在想象)古语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等等,说的都是想象。清代诗人袁枚说:“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这是讲诗人发挥想象,创作诗歌。 我们可以说是想象铸就了一代诗魂屈原、一代诗仙李白、一代诗圣杜甫的辉煌,是想象孕育出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灿烂。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学家。 同样的道理,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的读者,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家。想象对于创作、对于鉴赏,都是极为重要的。 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调动想象力,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想象能激发读诗的意味,使人越想越美,越想越醉。 在想象中读诗,能丰富诗的内容,能扩大诗的意境,能再造诗的形象,能超越诗人的境界,能使诗的魅力得到无限的扩张。 三、文中举了三例来证明想象的重要而且这三个事例是递进的。 “泡”“猜”为何如此,如何做?分别举了那些例子。这五个词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是同时出现的。 四、学以致用: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猜想一下,这杏园主人是何等人物? 提示:只看泥径、柴扉即可推知,主人应是一位安贫乐道的隐者。他种了杏花,徜徉于满园春色之中,与世隔绝而自得其乐。 “久不开”这一细节耐人寻味。显然,主人只愿亲近自然,不愿交接世人,具有高雅脱俗、孤芳自赏的品性。 能不能猜成主人不在家或生病而无法见客呢?当然也可以,但那样猜,诗就没有味道,读诗也就没有意思了。 2.综合诗中的细节描写,体味一下诗人的性格情趣。 提示:“苍苔”是雨后景象,苔呈苍绿色说明春雨连绵,多日不放晴。“屐齿”是木头鞋,下有两齿,可在泥地行走。 “屐齿印苍苔”说明诗人惦念春光,盼春心切,不辞雨后泥多苔滑,探访芳园。诗人对春光的热爱已达到痴情的地步:执拗的杏园主人不放诗人进园赏春,只让诗人在园外翘首瞻望,而诗人流连不去。 神游芳园,拥抱春天,既多情又浪漫。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怎样的形象和意境? 提示:“关不住”、“出墙来”的拟人描写刻画了一枝红杏的鲜艳、俏丽、倔强、顽皮,可以想像成一位从墙头上探出身来好奇地打量、指点园外的美丽、活泼的红妆少女。 由一枝红杏可想到满园春色姹紫嫣红,旺盛蓬勃。 4.结合《游园不值》的欣赏过程,谈谈对诗歌欣赏中的“泡”和“猜”的体会。 提示:特别注意这首诗以粹概全、以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