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朗诵主持词嗨,同学们,秋风习习,迎来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日子。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啊,就是“秋之韵”。大家都知道,最早的诗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多数是四言诗,而且诗的题目一般由第一句为话题,通常是两字题。 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好了,不多说了,下面有请********然后你就这样下去好了,重要的在于开头与结尾,中间稍微连接一部分就行了。 2.搜集背诵优秀古诗词十首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 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 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虽为易安早期词者,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这首词历来有被作苏轼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或作吕洞宾词(《唐诗纪》卷五、《古今词话》卷上),无名氏词(《词林万选》卷四)。 但诸多前人从词的韵味和风格来看,一致公认为李易安的作品。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 “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 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 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 3.急求古诗词朗诵节目串词.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村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所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4.古诗词朗诵比赛支持人开场白敬爱的XXX!亲爱的XXX!大家上午/下午/晚上好! 有这样一种书,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mí)新,人们称之为“经典”。 古诗词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经典古诗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经典古诗词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 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读书,让我们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 读书,让我们那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 让我们与好书为友,打好人生底色。 让我们与经典作伴,润泽精彩童年。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今天光临现场的领导有: 今天光临现场的评委有: 下面有请XXX讲话 现在,我宣布:XXX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比赛现在开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