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清明杜牧中华古诗词

1.清明唐杜牧清明诗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 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 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 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满意的请采纳哦!

2.清明杜牧古诗的名句

《清明》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3.杜牧的《清明》古诗赏析

赏析

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4.杜牧《清明》的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两字会使人想到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扫墓祭祖的“清明节”。不过在本诗第一行“清明”两字后面接着“时节”两字,可见这首诗所要写的是“清明”这个季节,而不局限于“清明节”这一天。此外,诗中第二句的“行人”因绵绵细雨而愁苦,他们的愁苦和已故的亲人似乎无关。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肯定这首诗里的“清明”牵涉到的不是清明节这一天的扫墓活动,而是清明时节的天气——清明节前后是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

不过,即使这首诗所关心的是天气,我们还是有些疑问。例如:为什么第三句出现了“酒家”一词呢?“酒家”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呢?此外,第四句的“杏花村”一词在这首诗里又有什么作用呢?为了彻底了解这首诗,我们必须先回答这些问题。

在声韵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依照唐人的发音,这首诗可以标注如下(先根据“广文编译所”出版之《国音中古音对照表》找出各字的中古音声母、韵母,然后再用董同 龢《中国语音史》中的拟音改写成国际音标):

第一句的第一字及第二字的韵母相似(—jεη、—jη)第六字及第七字相同。此外,第一字、第二字、第六字、第七字都有鼻音韵尾(—η或—n)。 这一形态重复出现在第二句里,只是有点小异而已:第二字及第三字有相似的韵母(—jaη、—η); 第六字及第七字韵母也相似(—uan、—un);而且第二字、第三字、第四字、第六字、第七字的韵尾都有鼻音(—η或—n)。此外,第一句及第二句的第五字又有相似的韵母(—juo、—juok)。在这两句里,这些相似或重复的音韵使得诗句的节奏有一种快速及连续感。反观第三句及第四句,由于没有这种现象,速度显得比较缓慢。这种节奏上急速与缓慢的差别,对这首诗的主题会有什么作用呢?

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再把这首诗细读一遍。这次我们超越诗句表面的字义,去寻找“酒家”和“清明”时节天气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在“雨”和“酒”的不同作用之间似乎隐藏着一个暗示:第一句诗里的绵绵梅“雨”有使人们沮丧的作用;和梅雨相反的,第三句诗里的“酒”则有使人兴奋或温暖的效果。于是诗中的主人翁(我们可以假定他也是行人之一)为了驱散梅雨给他的沮丧,在第三句里便打听哪里有酒店,以便沽酒取暖振奋一下。这一个线索表示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描写的是生动的自然和人类的情景,但它却含蓄地表达了两个相对的主题:梅雨给予行人的沮丧和沮丧的行人寻求解脱的企图。

根据这条线索,不但前面我们所遇到的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就是全诗其它的各个成分也都变得很有意义:第一句展现一幅连绵不停的雨景;第二句显示行人那种由于绵绵梅雨所引起的抑闷心情;在第三句里我们看到诗中主人翁急切地向人打听附近有没有酒店,以便买酒提神;然而在第四句里我们却体会到他对牧童的回答是何等的失望——因为酒店不但在遥远的地方,而且是在一个“杏花村”里。这里的“杏花村”一词,有着很特别而且对表现主题很重要的意义。它不见得是一个专有地名,而可能只是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而已。由于杏花通常在清明前后的梅雨季节开放,所以它令人想起绵绵的梅雨。尤其提起一个到处都是盛开着杏花的村庄,梅雨的意象就更加显著了。所以“杏花村”在本诗中有帮助表现主题的作用:诗中主人翁忍不住梅雨的烦苦,急着寻找避难之所,然而他所遭遇的却是更多更恼人的梅雨——结果是梅雨处处,使他无法逃避。

这个烦躁沮丧的意识可以解释先前我们所指出的声韵方面的奇异之处。本诗前半部某些字里相似或相同的声音所造成的急速节奏,表示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梅雨持续地给予人们的那种压迫感。相反的,本诗后半部的诗句中,由于缺乏前半部那种重复的字眼或相似的韵尾,节奏缓慢下来,这就隐约地表示问路的行人难于获得解脱的挫折感。于是,我们在初读本诗时原来认为奇怪的那些声韵方面的问题,现在都显得很有道理了。

5.杜牧 清明的诗句

清明【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6.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大全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二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三《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四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7.杜牧清明的诗

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意: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赏析: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8.杜牧清明节的诗句缩写五言或词

杜牧清明节的诗句《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杜牧生于80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汉族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